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6-01
    目录
    2013年第3期目录
    《江汉学术》编辑部
    2013, 32(3):  2-4. 
    摘要 ( 202 )   PDF (478KB) ( 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缓解贫困代际传递的低保家庭子女补贴制度设计
    祝建华
    2013, 32(3):  5-13. 
    摘要 ( 260 )   PDF (1597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城市低保家庭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引起众多关注,各国为缓解贫困代际传递,有着诸多的制度实践,其中国外的子女津贴制度尤其值得重视。通过阐述国外子女津贴制度的类型,分析国外子女津贴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在其基础上可提出我国子女补贴制度的制度设计框架。贫困家庭子女补贴制度需遵循选择性、政府主导以及基础综合与分类补贴的原则,根据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确定基本补贴金与临时补贴金,采用现金补贴与实物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分类管理与个案管理的管理方式,结合综合性的目标定位方法,实行分层决策、分级管理模式;资金筹集仍然是以政府提供和政府拨款为主导,设立统一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补贴金专用账户。此种制度设计,将使为贫困家庭子女进行补贴的措施制度化,成为缓解城市低保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社会服务品质评估的范式转换研究——从组织理性到制度公正
    张再云
    2013, 32(3):  14-20. 
    摘要 ( 263 )   PDF (1416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服务品质评估受市场领域品质管理的影响甚深。现有社会服务品质评估的主要范式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从范式发展的脉络角度可分为传统范式、科学或专家范式、管理或卓越范式和消费主义范式;从评估主体角度可分为专家范式和使用者范式;从评估目的角度可分为品质控制范式和品质改进范式。当适用于工商领域的品质评估体系移植到社会服务领域时,由于社会服务的独特性、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兴起和现实的制度及社会背景因素,社会服务品质评估的范式需要进行转换,即从组织理性迈向制度公正。制度公正评估范式表现出区别于技术理性范式的不同特性:评估目标上从绩效最大化转向制度的合法化,评估侧重过程与结构并重以及评估方式上多方参与式评估。服务品质评估范式的转换对当前我国社会服务品质评估监管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利于我们在现有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做出更具本土制度契合性的改进。
    民国时期军人保障制度建制理念的 流变及其影响
    关博
    2013, 32(3):  21-27. 
    摘要 ( 305 )   PDF (1405KB)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军人保障制度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以军人为保障对象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的总称。我国制度化军人保障制度发端较早,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就颁行了大量针对军人的专门福利保障政策,但当时制度的价值基础是统治者对臣子的恩恤,并不把福利保障制度与政府基本义务和军人个人正当权利相关联。民国初年的军人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封建时期的恩恤型保障观。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在多种因素的冲击下,恩恤型保障观开始瓦解,新型的以权利为导向的军人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建制理念的转变深入影响了民国时期军人保障制度建设,促进了制度的发展,拓宽了保障内容,提升了保障水平,完善了制度的经办流程。然而国民政府低下的行政效率和全面内战的爆发,导致大部分政策领域的进步无法落实,成为具文;恶性的通货膨胀又显著削弱了各项保障制度的实际保障能力。形同虚设的军人保障制度不仅无法有效地激励军人,反而加剧了广大官兵与国民党政权的离心离德倾向,成为诱发国民党军事快速失败的原因之一。
    经济
    机构投资者竞争与市场信息效率
    王亚男,孔东民
    2013, 32(3):  28-34. 
    摘要 ( 263 )   PDF (1438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投资主体机构化已逐渐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背景下,可利用赫芬达尔指数构建一个新的机构投资者竞争度指标,并深入考察机构投资者竞争程度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基于2003—2011年的沪深两市数据,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竞争越激烈,市场信息效率越高,这体现在如下方面:股价行为更接近随机游走;股票高频买卖价差更小;公司盈余公告后的股价漂移程度明显降低。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有清晰的政策含义,即我国监管部门应该大力推动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通过理性投资者对信息的竞争和利用,使得市场价格更充分吸收市场信息,从而使得信息效率与定价效率得以提高。
    城市商业银行转型及发展趋势探析 ——基于负债及资产结构变化的视角
    陈一洪
    2013, 32(3):  35-40. 
    摘要 ( 537 )   PDF (1401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及监管政策的变化成为国内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经营转型的重要契机。金融脱媒加速、利率市场化实质性推进从负债结构及资产结构两个方面给国内城商行带来深刻的影响。对国内七十多家城商行样本的研究发现,规模扩张过程中伴随着负债及资产结构的显著变化,主动负债占比明显提升,尤其是大中型城商行表现得极为明显;信贷资产占比稳步下降,部分代表性城商行在金融市场业务领域确立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专、精、特”的经营模式应该成为未来城商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方向,只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的客户、业务及盈利结构才能在未来国内银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现当代诗学研究
    迎向诗意“空白”的世界——论现代汉语新诗咏物形态的创建
    颜炼军
    2013, 32(3):  41-48. 
    摘要 ( 273 )   PDF (1425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汉语新诗自诞生起,就不再拥有古典诗所依靠的“原道”、“征圣”、“宗经”等形而上学基础,因而陷入了诗意“空白”的困境。在创建新的抒情主体,抒写新的世界的过程中,汉语新诗人创建了两类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咏物形态:一类是在词语的建筑和发明中,寻找和经营“空白”,它们在咏物诗中常以否定式或悖论式的修辞策略进行诗意言说,对词与物的关系作了各种尝试和探索;一类则努力将来自革命的、民族主义或政治乌托邦的意义和声音本体化,作为咏物的基础,形成了一套影响巨大的意象结构。
    新诗格律理论研究:进展与问题——以刘涛《百年汉诗形式的理论探求》为例
    西渡
    2013, 32(3):  49-55. 
    摘要 ( 277 )   PDF (1402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格律诗学是现代诗学的核心和前沿问题之一,关涉传统与现代、中与西、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相关理论问题。在新诗诞生后不久,格律体新诗便和自由诗一起成为新诗的两翼,在彼此竞争、相互依存中共同推进了新诗艺术的精进。长期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界对现代格律诗学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虽然有不少以现代格律诗学为研究对象的著作问世,但这些著述和论文的成绩却还不能尽如人意。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多集中于某一时段或某几个诗人、学者的格律理论的研究,缺乏对20世纪现代格律诗学的整体把握,或者虽有心做贯通新诗史的研究,但限于见识和材料掌握的程度或者囿于门户之见,存在重要的遗漏甚至偏见、谬误;二是理论把握能力不足,对现代格律诗学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和范畴概念缺乏系统梳理与辨析,以致不但没有在理论上对现代格律诗学建设有所推进,甚而在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和概念的认识上从已取得的成果后退;三是问题意识不够,对现代格律诗学牵涉的现代诗学的一些根本问题缺乏意识和理解,更无庸说做出高屋建瓴的阐释;四是没有在文献掌握和发掘上下苦功。以刘涛新近出版的《百年汉诗形式的理论探求———20世纪现代格律诗学研究》为例,可探讨当下新诗格律理论研究在文献等方面的进展以及相关论述和判断上的不足。
    文化管理与文化创新研究
    明清北京休闲文化发展的分期及其影响因素
    吴承忠,韩光辉
    2013, 32(3):  56-62. 
    摘要 ( 270 )   PDF (1474KB) ( 2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清时期是北京古代休闲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时风俗的转变给北京休闲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明万历以后的北京民风追求物质享受和游乐。清前、中期开发了“三山五园”,茶馆、酒楼、会馆、庙会、风景游览地等蓬勃发展,商业剧场开始出现。由于内外分治政策,外城西区在各类休闲地的建设方面处于北京各区前列。清末,京剧形成,而园林等休闲地受到外来侵略军的破坏。从甲午中日海战到清亡之间,北京进入吸收西方休闲文化的发展阶段。清末北京公园和动物园开放为市民公共休闲空间,是北京休闲史上的重大事件。
    当前我国文化会展业发展战略研究
    洪振强
    2013, 32(3):  63-70. 
    摘要 ( 257 )   PDF (1458KB) ( 1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战略角度发展我国文化会展业,首先要清楚其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其次就是要有明确有效的战略思维和战略举措。其战略目标包括服务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文化会展业政府主导运作模式,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观众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信息化、主题化。其战略定位是它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和引擎。发展文化会展业的具体战略思维和战略举措主要有正确处理社会意识融合问题,完善文化会展业运作模式,充分发挥文化会展社会经济效益,充实文化会展的活动内容,提升其品质,健全有效的文化会展审批和评估机制,形成文化会展业优化发展的内在机制,积极探寻文化会展业市场运作机制,促进文化会展发挥创意而不断自我创新,等等。
    法律
    论法律方法的法治立场——基于新形式法治理论的视角
    李鑫
    2013, 32(3):  71-77. 
    摘要 ( 237 )   PDF (1404KB) ( 1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法律方法对于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司法过程中,法律方法的适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案正义的实现。虽然对于法律方法的适用都要站在维护法治的立场上,但是由于不同的立场对于何谓法治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司法克制主义推崇形式法治的立场,而司法能动主义则坚持实质法治的立场。因此基于不同的法治立场对于法律方法的适用可能会对法治的实现在实质上有着不同的作用,甚至有害的作用。基于新形式法治理论,我国现阶段法律方法的适用应该坚持统合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关照之下的法治立场,因为这两种立场本身都是为了维护法治这个目的和立场的,没有必要非此即彼,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限度,而这个限度则是由形式法治的立场所决定的。这种法治立场并不是一种泛泛而谈的纯粹理论性的研究,而是一种面向司法过程的法治立场,是我们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问题。法律方法的法治立场的确立,有利于我们在司法操作的层面更好地实现法治,这与政治或是国家意义上的法治立场是不同的,是一种面向司法实践的法治立场。
    知识产权出资中公司财产权利结构新解析
    戴云飞
    2013, 32(3):  78-84. 
    摘要 ( 226 )   PDF (1404KB) ( 1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知识产权业已成为企业乃至一个经济体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出资是知识产权利用方式的创新,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资源而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诉求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本的革命,是资本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出资,充分挖掘信息财产的流动性资源价值,促进知识产权的交易和传播,成为知识产权理论界追求与探索的重要课题。传统物权、公司法和知识产权禁锢下的观点认为,知识产权所有人以知识产权转让方式出资不是获得知识产权的对价,而是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来获得公司或者其他组织的股权,由此形成的“所有权—股权”结构带来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种种缺陷和忧虑,现行法律却无法实现良好规制。现代物权思维下,公司财产权利结构应是由专有到共有的流转,而知识产权的客体应是特定主体所获得的符合法定条件的,以知识形态所体现的财产利益。重构公司财产权利结构以及识别知识产权的客体,对于解析知识产权转让出资下的公司权利结构有着科学且深邃的启迪。
    文学 语言
    报告文学创作中宏大的生态叙事——以徐刚生态文学作品为中心
    高旭国, 闫慧霞
    2013, 32(3):  85-89. 
    摘要 ( 255 )   PDF (1417KB) ( 4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徐刚作为我国新时期以来生态文学领域的代表性、标志性作家,其最主要的创作特点、创作成就及创作影响是独树一帜的宏大的生态叙事。徐刚宏大的生态叙事大体上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恢宏的表现视野:题材多样知识广博,内容丰富多彩。徐刚笔下的生态叙事呈开放式网络状,密集繁复的架构形成恢宏壮观的系统。二是深邃的思想内涵:从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来提出和思考问题,所以他的创作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进而升华出关于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深邃题旨。三是洒脱的文体文风:将诗和散文的写法引入报告文学写作中,汪洋恣肆、浑洒自如。在徐刚的笔下,诗歌写作的激情和哲理、散文写作的随意和不拘一格、报告文学写作的说理求实和看重数据资料,此三者奇妙地糅合在一起。
    秦观策论写作范式论略
    朱晓青
    2013, 32(3):  90-93. 
    摘要 ( 317 )   PDF (1450KB) ( 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策论作为历久不衰的考试文体,一直为古代社会科举取士所沿用。近些年公务员考试之申论科目,其命意设计可谓源自策论。秦观策论五十篇传世已久,历来评价甚高。秦观策论是为应制科举而作,有着明确的写作目的、政治关怀,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参政意识,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其别出新意,精心结撰,在表达识见、章法结构、说理方式、修辞策略、语言锤炼等方面表现出严谨而成熟的写作风格。结构安排注重辅叙次第,抑扬开合,讲求法度之美,引文张弛有度,文丽思深;论证善于包容古今,融汇贯通。秦观策论可称文章轨范。
    汉语程度范畴认知分类及语言化过程
    彭凤,易红
    2013, 32(3):  94-99. 
    摘要 ( 277 )   PDF (1412KB) ( 1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程度范畴既是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语义、语法范畴,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范畴。根据参照对象的存在形态及其特点,程度范畴可以重新分类为客观性相对程度范畴、主观性相对程度范畴、限制性绝对程度范畴和普适性绝对程度范畴四种。另外,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文化语言学在词汇格局中分析词的方法,对汉语程度范畴表达手段的演变进行历时梳理,可以认为汉语程度副词的发展及形容词形式的演变是汉民族对程度范畴认知变化的结果。
    哲学
    个人自由原则与“侵害”概念的界定 ———论密尔的自由学说
    任付新
    2013, 32(3):  100-105. 
    摘要 ( 277 )   PDF (1395KB) ( 2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密尔把他的自由原则概括为一项简单的原则,从而为恰当地保护个体自由提供了充分条件:如果这种行为没有侵害到其他人,个体便有一种自由行动的道德权利。密尔认为他的自由学说是发生在旧主题上的新变异,“自由与权威”这一老问题需要不同的,更加基础性的对待,因为现代文明社会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为了澄清这一观点,他区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这些阶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关于密尔自由理论最明显的争议是随着竞争性的道德视域变幻的“侵害”的概念,围绕对“侵害”概念的界定,通过对密尔文本的解读以及分析研究者对密尔学说的重新诠释,我们可以发现密尔的原则在根本上是不完善的,自由原则的应用不能够被寄希望去解决相互冲突的道德视域之间的争论。
    中国传统“义利”说基本特征新探
    赵炎才
    2013, 32(3):  106-112. 
    摘要 ( 304 )   PDF (1404KB) ( 1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义利”说可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与“利”是一对重要的道德范畴,二者关涉的内涵甚多,“义利之辩”在中国思想史上从没有停歇。关于“义利”的基本特征的探讨很多,但是如果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传统“义利”说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外在形式上体现了精神物质与整体个体并存,历史发展上体现了由统而分与由分而合递进,具体内涵上体现了政权核心与人本核心互动,内在实质上体现了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统一。
    中西比较视域中的孟子勇论及其当代价值
    谢永鑫
    2013, 32(3):  113-116. 
    摘要 ( 288 )   PDF (1446KB) ( 1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勇”是伦理学与存在论领域的重要问题,综合先秦儒家与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勇”可以分为血气之勇与义理之勇两类。前者是感性意义上的情绪,后者是受理性指导的心境。孟子通过“知言”、“集义”而达到的大勇境界把勇气的生理、心理、社会、宇宙层面合而为一,解决了智慧的勇气如何可能的问题。今日中国,众多追逐欲望的人们沉沦为“大众”、“小人”,充满血气之勇却缺乏义理之勇。重视学习孟子的勇论思想,对于改善当前社会浮躁、贪婪、暴戾的不良风气,提高个人品德,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美学
    论荣格对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开拓
    张玉能
    2013, 32(3):  117-121. 
    摘要 ( 276 )   PDF (1383KB) ( 3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批判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倡导集体无意识理论,重新划分了人类心理结构,并具体运用到了审美和艺术的分析之中,成为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他的具体贡献在于:其一,把文学艺术和审美现象植根于集体无意识之中,强调了历史积淀的原始经验对于审美活动(特别是文学艺术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其二,具体阐述了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始意象和幻想而显现为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并由此揭示出艺术的社会意义。其三,在心理类型学的构想指导下,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两种模式以及两种审美心态。其四,揭示了无意识的象征或符号化在艺术中的根本意义。其五,具体分析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一些代表作品,揭示了其中深蕴的无意识内涵,加深了人们对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解。
    论李泽厚美学思想在变迁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韩小龙
    2013, 32(3):  122-128. 
    摘要 ( 254 )   PDF (1400KB) ( 1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50年代,李泽厚美学思想雏形来源于黑格尔的“理念”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他将二者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偷梁换柱式的替换和拼接,实现黑格尔“理念”的唯物主义化。实际上,李泽厚一生的哲学美学思想中都有黑格尔“理念”的幽灵存在。1980年代,他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将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加以唯物化。李泽厚运用这种学术“嫁接”建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李泽厚哲学的起点是工具论哲学,晚期试图运用“情本体”思想颠覆其早年的工具论思想,但是,他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学术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