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01
    论文
    《江汉学术》2013年第04期目录
    《江汉学术》编辑部
    2013, 32(4):  2-4. 
    摘要 ( 242 )   PDF (486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学
    组织中的农民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与影响因素
    吴贵明,郑少东,钟洪亮
    2013, 32(4):  5-13. 
    摘要 ( 284 )   PDF (1606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生代农民工已是目前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当前“用工荒”的产生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期望值的提升、权益意识的觉醒以及企业对这一群体管理方式的简单化等存在紧密联系。基于此,课题组对新生代群体心理契约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农民工的心理契约结构、企业心理契约管理状况、心理契约状况与农民工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索组织中农民工心理契约管理的结构维度并检验其管理效应,以期人本地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农民工心理契约中的组织责任与员工责任结构呈非对称性,农民工认为组织对他们应承担起基本型、人际发展型和工作型三种责任,但自己对组织承担的责任却仅包含基本型责任和人际发展型责任两种,这是农民工区别于其他类型员工的重要特质,也是心理契约管理的关键和落脚点。
    中国居家养老典型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
    张波
    2013, 32(4):  14-18. 
    摘要 ( 223 )   PDF (1381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中国的居家养老实践中已产生出若干典型模式,如上海模式、南京模式、大连模式、宁波模式等。这些模式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资金来源、监督机制和社区居家养老的核心特征等方面都各具特点,同时也为中国居家养老的规范化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包括政府主导、民间组织运作、开展多样化的服务内;建立专业的服务队伍;建立科学的评估机构等。然而,随着各地实践的广泛推进,居家养老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如资金来源单一、政府负担逐步加重、社区养老设施不均衡、专业队伍严重缺乏等,这给居家养老的规范化带来了巨大挑战。借鉴国际经验和典型模式发展,中国的居家养老势必将朝着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多样化、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服务信息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方向发展。
    经济
    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吴儒练
    2013, 32(4):  19-24. 
    摘要 ( 251 )   PDF (1737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碳旅游目的地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根本要求,通过营造良好的低碳旅游社会氛围和贯彻低碳旅游理念,开展低碳旅游生产、引导低碳旅游消费的旅游目的地。低碳旅游目的地的“低碳性”表现在:旅游吸引物的低碳性、旅游设施低碳化、生活方式及旅游消费低碳化、生态环境优良、低碳政策制度完善、低碳技术全面。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进行阐述,进而可建立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低碳环境、低碳运营状况及低碳管理水平五个维度及其分解指标构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获得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可为低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银行关系、股权激励与民营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翟胜宝,曹学勤
    2013, 32(4):  25-30. 
    摘要 ( 270 )   PDF (1396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营企业的投资效率问题是企业未来现金流和企业成长的重要基础。与发达国家的民营上市公司相比,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特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目前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经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也存在着非效率投资问题。与国有企业相比,它在银行融资方面有着天然的弱势,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企业的投资行为。所以,银行关系就成为其用来替代正式制度的一种非制度安排,以寻求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来弥补自身投资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由于委托代理成本的普遍存在,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诉求更为强烈,但是民营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导致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产生。因此,从企业的内外部治理机制,结合中国当前的金融环境和企业治理结构,研究银行关系和股权激励与民营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提出改善民营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公司治理措施。
    区域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内在机理的实证分析———以湖南工程机械产业为例
    熊曦,柳思维,蒋凌峰
    2013, 32(4):  31-36. 
    摘要 ( 252 )   PDF (1512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区域产业品牌的培育与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产品品牌培育、企业品牌资产形成是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区域产业品牌培育与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我们认为产品品牌的基础能力和成长能力以及企业品牌竞争力和溢价能力对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要促进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需要延伸区域内品牌企业产业链,抢占市场制高点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要注重区域内产品质量管理,以品质赢得市场和企业声誉;要推动区域内企业自主创新,以产学研合作撬动产业大发展;要营造良好的区域产业品牌成长氛围,为区域产业品牌形成和壮大打好基础。
    现当代诗学研究
    论现代诗歌的技巧:并列未经分析之事物
    濮波
    2013, 32(4):  37-42. 
    摘要 ( 349 )   PDF (1398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批评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现代诗的一个基本技巧,即是“并列未经分析的事物”。也就是说,“并列未经分析的事物”之技巧的普及是诗歌现代性的一种标志。“并列未经分析的事物”之所以是诗歌语言的现代技巧,乃是与诗歌在现代性阶段对于结构、意义层面的构建相关。它表面上以意象溢出线性串联、诗节超越逻辑关联为特征,却在深层抵达和触摸语言的抽象意义、文化意义。“并列未经分析的事物”还有另一层意思,一首现代诗歌拒绝单一的阐发,而应该由读者来填补诗句之间逻辑空白,导向读者阐释空间的开放性。这等于也提出了现代诗的一个要求:现代诗歌反对理性。意象、诗节的组接,是不能仅仅依靠逻辑和理性的力量来完成的。通过对史蒂文斯、金斯伯格、T.S.艾略特、西川、于坚等的诗歌分析,可阐明“并列未经分析的事物”是作为现代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和内在要求而存在的。
    “仿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 ———关于美国诗人洛厄尔的《模拟集》
    连晗生
    2013, 32(4):  43-48. 
    摘要 ( 622 )   PDF (558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一种强调创造力、认为译者可以适度“重写”的诗歌翻译类型,“仿译”自庞德以来在美国诗歌翻译史中就争论不休,但其许多成功的实例(如庞德本人的《华夏集》和后继者肯尼思·雷克思罗斯等人的一些译作)对美国诗歌却产生了预料不到的重大影响,“仿译”在美国已形成一种传统。从“仿译”的又一次实践,即广受争议的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厄尔的《模拟集》入手,可具体分析《模拟集》如何对欧洲经典诗歌进行“模拟”(“仿译”或“重写”),考察玛乔丽·G·佩罗夫、伯顿·拉弗尔、约翰·西蒙和本·贝利特等翻译批评家对《模拟集》的不同评价和态度。洛厄尔的“Imitations”不管效果如何,他把诗歌的音调、灵魂和活力放在首位的态度,是值得我们看重的。而“仿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更需译者的识见、才能和“运气”的翻译模式,有时可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文本——这也是我们应当承认的,应当对它采取开明而审慎的态度。
    教育
    “为理解而教”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孔伟
    2013, 32(4):  49-53. 
    摘要 ( 356 )   PDF (1379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理解而教”是20世纪90年代,由零点项目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联合研发的一种教学模式,2006年开始引入中国,在多个地区开展了教师培训工作。其对深化新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等当前我国课堂教学中的痼疾等优势。但是其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可以通过提出组织教研小组梳理启发性论题、将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设为理解目标、依据理解的六个层次设计“问题链”、多种渠道收集学生评价信息、营造支持性的课堂教学氛围等策略,提高“为理解而教”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文化认同与个体思想的内隐生成论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探索的一个向度
    奚彦辉
    2013, 32(4):  54-59. 
    摘要 ( 253 )   PDF (1382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个体思想形成规律与特点的独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即通过对个体思想形成规律的前提把握,加强思想导引、理念重塑、价值陶铸,继而达到化民成俗的理想愿景。在此过程中,对个体文化认同与个体思想形成关系的认识愈显必要。实际上,个体思想形成的过程即是一个文化认同的过程,亦是通过文化认同而内隐生成的过程。个体对于“非对象化的文化”的内隐认同中,自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不自觉地进行了文化认同。在此,内隐认同是以个体未曾意识觉知到的方式发生的。也就是说,个体思想的文化认同与内隐认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内隐认同是“过程”,而文化认同是“结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惟有明乎此才能更好地加强陶化与模铸工作之针对性与有效性。
    领域语言研究
    论两岸对外汉语教学融通词表的研制
    曾毅平
    2013, 32(4):  60-67. 
    摘要 ( 360 )   PDF (1481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融通词表是融会两岸词汇变异的通用对外汉语教学词表。两岸现代汉语变异的事实客观存在,而两岸现行对外汉语教学词表、对外汉语教材选词尚未处理这种语言事实,这给往来于两岸的外籍汉语学习者造成困惑,也给教学带来困扰。融通词表当属再生性规范词表,其编制的基本原则有三:求同存异、差异度分级和共现原则。语言社会变异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是编制融通词表的理论依据。融通词表有其基本结构、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词表的研制重点是两岸共同的对外汉语教学词库的建立,难点在恰当处理词汇变异。
    海峡两岸词语差异的类型研究
    许蕾
    2013, 32(4):  68-74. 
    摘要 ( 448 )   PDF (1488KB) ( 9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陆的普通话与台湾的国语本来同出一源,二者都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汉民族共同语。但有些词源于古代,经过多年的流变与发展,其意义在大陆和台湾分别有了不同的变化;海峡两岸还有各自的新造词语,虽然各有不同,但随着交流深入,又互相融合。海峡两岸词语的差异类型可以从词语有无的角度来划分或词形的异同、词语的来源、词语差异的原因来划分。海峡两岸在新词语和旧词语两方面也存在不同。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但是这样形成的差异是一种暂时的差异,最终可能会演变为两岸词语的融合并存。
    法律
    理论阐释与现实选择———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路径审视
    彭清燕
    2013, 32(4):  75-80. 
    摘要 ( 313 )   PDF (1379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参与式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治理理论或多或少地给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提供了有创新探索意义的支撑理论。然而,实践层面的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显示出生长发育初期的匮缺,如立法形式上缺乏个性与特色、立法内容上简单单一、且欠缺浓郁的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文化。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涉及到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二维互动,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方设置的制度和开放渠道。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价值理念以少数民族公民参与的实践和制度为基础,且要符合少数民族公民参与运行的客观规律,并能为少数民族公民参与的思维和行动提供精神指导。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制度可以通过“通则式”、“政策式”和“法典式”为代表的三种立法模式及其核心制度群落表现出来。地方政府主导下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渐进式的发展路径是切合少数民族公民参与实际的概念体系。
    法权制约理论视野下行政复议本质属性的考察
    匡西涛
    2013, 32(4):  81-88. 
    摘要 ( 244 )   PDF (1418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传统权力制约理论无法满足制度和实践需要的情况下,法权制约理论作为一种更为全面和完善的权力(利)制约理论应运而生。在法权制约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行政复议的内部结构存在三种法权制约关系,分别是复议申请人权利对复议机关上级行政权力的外部直接制约关系、复议申请人对被申请复议机关下级行政权力的外部间接制约关系以及复议机关上级行政权力对被申请复议机关下级行政权力的内部直接制约关系,其中对行政复议的性质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是上级行政权力对下级行政权力的内部层级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的实质表现就是一种行政性质的监督。因此,在法权制约理论视野下行政复议在本质上具有行政监督的属性,是一种带有一定监督性的行政行为,体现的是行政权力的实施和运用。
    文化 语言
    湖北20年文化消费需求景气状况测评———基于内生动力的文化发展民生成效视角
    王亚南
    2013, 32(4):  89-99. 
    摘要 ( 225 )   PDF (1759KB) ( 1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1991年以来湖北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与共享状况分析,同时展示其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方面的变动态势,并对2011年度湖北城乡文化消费需求景气状态进行测评。其中,1991—2000年为“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十年,2001—2010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基的十年。截至2011年湖北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实际增长显得极为关键,从这20年间有可能透视至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十年的发展态势。当前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各种问题及其对策具有的共通性,是各地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与共享,以此检验文化发展的实际成效,应当成为今后十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新的理念。
    近代汉语象声词结构形式的历时演变
    赵爱武
    2013, 32(4):  100-104. 
    摘要 ( 361 )   PDF (693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代汉语时期,象声词在结构形式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在总量上呈增长趋势。单音节象声词经历由多到少又增多的曲折发展过程;双音节象声词仍然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主要有AA式和AB式两种构成方式,“A+然”式也时有出现;多音节象声词大量涌现,在元曲中开始大为丰富,明清作品中保持和发展,其中ABB式、AABB式更是成为近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象声词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近代汉语漫长的演变历程中,象声词的结构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趋于规范。
    政治 历史
    国外城市治理前沿聚焦:基于城市权力结构的研究
    程宇
    2013, 32(4):  105-109. 
    摘要 ( 299 )   PDF (1381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关于城市政治和治理的文献中,对城市权力及其结构的研究颇为丰富,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与流派。从精英论到多元论,从增长机器论到城市体制论、城市治理论,再到描述城市中权力冲突的城市社会运动,都对城市权力结构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且深刻的描述。在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发现在关于城市政治逻辑方面,还出现了像性别视角、女性主义、媒介论、新地方主义、文化资本等新元素,这些新元素是对城市中权力结构景象更深入、全面的展现,也是对城市权力掌握者、城市权力获取途径以及城市权力运作的机制与结果等问题的进一步阐述。西方城市研究中的新议题和新视角,将使中国城市治理的研究呈现出新面貌,给中国未来城市治理问题带来新的思考,为实践层面的城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革命大学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干部的文化塑造
    王宝山
    2013, 32(4):  110-117. 
    摘要 ( 251 )   PDF (1474KB) ( 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实现由革命党向全国执政党的转型。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同新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严重不相适应,为了大量培养并提高各级干部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地创办了革命大学。革命大学高度重视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深入强化业务课程的学习;组织学员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革命大学承担了历史重任,培养了大量干部和建设人才;启发了学员的阶级觉悟,大多数人在政治上有明显的进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业务能力,并勇于实践。
    哲学
    论奥古斯丁对伽达默尔语言观的双重启发
    姜韦
    2013, 32(4):  118-122. 
    摘要 ( 244 )   PDF (1383KB) ( 4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对伽达默尔的启发在于为解释学的普遍性奠定了语言的基础。但二者在外在话语上的不同态度妨碍了人们对这个启发的深层理解。通常认为,奥古斯丁用内在话语和思想的同一关系类比圣父与圣子关系仅在象征的意义上启发了伽达默尔,使他洞见到语言与思想的同一性;但是,思想与语言在上帝那里的同一是神秘的,所以并不能为经验中的外在话语与思想的同一关系提供实质性的思想根据。实际上,伽达默尔即使对奥古斯丁有所批评,那也是建立在后者对他的正面启发之上。因此有必要理清从奥古斯丁的内在话语到伽达默尔的外在话语的转化过程,以澄明内在话语作为解释学普遍性之基础是如何可能的。
    佛道为表 儒家为里———从“二十七界说”解析谭嗣同《仁学》的哲学思想
    程强
    2013, 32(4):  123-128. 
    摘要 ( 369 )   PDF (1463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人,他的哲学思想体系集中表现在《仁学》一书中。《仁学》的哲学思想又集中表现在“二十七界说”中。“二十七界说”思想明确,有其佛学的外表,但其内核仍是融摄儒佛道三家而归宗于儒,实为他追求的“通”或“一”的观念作一个哲学的说明,而“通”或“一”乃是谭嗣同致力于伦理、政治上“平等”观念的哲学依据。所以,通过“二十七界”说,即可剖析出谭嗣同《仁学》的哲学思想实质,即佛道为表,而儒家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