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编委会
书刊订购
栏目建设
English
期刊社主页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审稿系统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全年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下载排行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2-01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江汉学术》2014年第1期目录
《江汉学术》编辑部
2014, 33(1): 2-4.
摘要
(
265
)
PDF
(477KB) (
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学
健康状况、公共服务与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
方黎明
2014, 33(1): 5-11.
摘要
(
289
)
PDF
(1575KB) (
1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居民的幸福而不是收入应该成为公共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需要深入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居民的幸福。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的基线数据,可通过建立Probit模型对我国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活水平的改善、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社区助老助残活动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开展均有助于改善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而收入水平的高低及是否处于空巢状态对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这为我国农村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一,在公共政策尤其是社会救助政策制定中,不仅要考虑到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要关注其实际生活水平的改善状况;第二,要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覆盖率;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
土地权利、反公地悲剧与农村空心化治理
刘远风
2014, 33(1): 12-17.
摘要
(
302
)
PDF
(1548KB) (
1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中国农村土地权利配置不当,导致大量的反公地悲剧,土地浪费和土地低效利用,丧失了大量的附着在土地上的经济机会。由于农村缺乏相应的经济机会,农村生产要素要么大量浪费,要么纷纷流入城市,进而导致农村空心化。由于土地是农村最为丰富的生产要素,治理农村空心化应首先从激活附着在土地上的经济机会着手,调整土地权利,落实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从而为农村自主非农化开创条件,发掘农村非农经济机会,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剥离土地的社会功能,为巩固和加强农户的土地流转权利创造基础条件,增加农业经济机会。
教育专题_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教育变革(笔谈)
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下教育理念的转变
申国昌,程功群
2014, 33(1): 18-20.
摘要
(
310
)
PDF
(1453KB) (
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持人语:当前以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日益走进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诸多领域。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什么?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文化教育该如何发展?世界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应如何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政界、企业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将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与冲击。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管理、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挑战与机遇并存,第三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牵动和影响,我国各类教育应作出积极反应,以确保我国的人才培养不仅不落伍,而且走在世界前列,进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本期专题笔谈特约主持人:申国昌)
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
史降云,孙佳瑾
2014, 33(1): 21-24.
摘要
(
358
)
PDF
(1461KB) (
1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武汉生态教育的转向——基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视角
刘京京,李世杰
2014, 33(1): 25-28.
摘要
(
263
)
PDF
(1452KB) (
1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高职教育的应对
宋俊骥
2014, 33(1): 29-31.
摘要
(
255
)
PDF
(1443KB) (
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法律专题_立法理论研究
“后体系时代”的立法实践范畴新论——基于修改《立法法》的思考
石东坡
2014, 33(1): 32-40.
摘要
(
532
)
PDF
(1497KB) (
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持人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做出一系列关于立法制度发展改革的重要决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在第一类项目“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47件)”中将“立法法(修改)”首列其中。可见,立法制度、体制、机制的变革,及其在作为基本法的《立法法》上的确认、反映和完善,已是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中十分紧迫、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全面实行法治方略、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的必由之路。因此,作为针对立法实践进行理论研究,深入揭示立法实践规律的法学专门学科,立法学责无旁贷地担起进一步焕发学术活力和思想锐气,回应和引领立法实践深刻变革的历史责任和理论使命。由此,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本期 围绕立法理论在基本范畴的确立、研究进路的转向等问题上刊发两篇论文。其中《“后体系时代”的立法实践范畴新论》立足和引申实践观,对“立法实践”的内涵、属性与特征的辨正和剖析,论证和提出了立法实践的特质,并试图给予立法学学科一个安放基座。而《论“后体系时代”立法学研究之嬗变》则是基于立法方法论的考察,将立法学置于当下法治体系的制度、实践和理论诉求之中,通过对立法学的发展历程的总结和剖析,对立法学的学术走向予以前瞻,提出从立法原理的认识论、立法价值的价值论、立法制度设计的本体论转向以立法技术为中心的方法论研究。相信以上两篇论文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立法理论研究,推进围绕中国立法实践所生成的法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和繁荣,有着积极意义。(本期专题特约主持人:石东坡) 摘 要: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依存基础,对自然的实践表征着社会生产力;对社会的实践体现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治理的效能和价值。其中立法,是一类重要的、相对独立的政治实践、法律实践和制度实践,具有集体理性基础上“规范设计”的特有本质。既要重视立法实践的客观制约性,又要重视立法的主观能动性。确立立法实践的准确内涵,明确立法实践的基本属性,是立法学学科建设中奠定基石范畴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立法活动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的理论根据。
论“后体系时代”立法学研究之嬗变——基于立法方法论的考察
李亮,汪全胜
2014, 33(1): 41-50.
摘要
(
376
)
PDF
(1507KB) (
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立法迈向“后体系时代”的背景下,立法学研究所凸显出的研究转向与研究之嬗变,需要我们认真考察。立法学嬗变的动因在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过程中的理论诉求,具体包括法律创制转向法律实施、宏观法治转向微观法治两个方面的理论诉求;立法学嬗变的走向是从立法原理的认识论、立法价值的价值论、立法制度设计的本体论转向以立法技术为中心的方法论研究;立法技术主要由包括形式结构规范技术、实质结构规范技术的立法表达技术与以立法前评估、立法后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立法评价技术构成。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比喻的进化:中国新诗的技艺线索
王凌云
2014, 33(1): 51-61.
摘要
(
355
)
PDF
(1511KB) (
1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技艺的角度看,中国新诗的历史几乎是一部比喻的进化史。从新诗诞生之初的简单比喻方式,到穆旦诗歌中受英诗影响的玄学派比喻方式,再到多多诗歌中强有力的形象发生机制,以及当代新诗中更加专业、精密、复杂的比喻的出现,汉语的表现力通过诗人们对比喻技艺的探索而不断得到提升。通过对多个不同时期中的代表性诗人的作品细读和微观分析,可论述比喻技艺在中国新诗历史中的进化历程。这种分析将表明,比喻技艺在不同诗人那里获得的不同形态,植根于诗人们在其所处历史情境中对世界、自我和语言的不同理解。由此倡导这样一种对新诗历史的研究方式:从对流派、年龄段、主题和风格等方面的过度关注中摆脱出来,将视线投向对诗歌本身来说更为内在的“技艺的历史变迁”之上。
诗人的“主观个体”与萧开愚的“综合意识”
梁小静
2014, 33(1): 62-69.
摘要
(
252
)
PDF
(1498KB) (
1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代的诗歌写作者,在确立自己的诗人形象时,有着与前辈诗人不同的设计。作为有代表性的当代诗人,萧开愚以“限度意识”、“中年写作”等诗学命题,纠正和丰富了支配着“朦胧诗”写作范式的“文化英雄主体”、“对抗式主体”,突出了写作主体中的“成年形象”,也促使诗歌中的视角和语气做出相应的调整。面对文学史和思想史中遗留下来的一系列异质性的“主体”形象,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综合意识”。在早期的写作中,这种意识体现为对“分裂感”的模仿,即允许并主动承受不同的主体在自我内部发生争吵和冲突。而新世纪以来,他对早期的“综合”和“多”的目的进行了反思,“多”需要在综合后达到“一”,根据这个“一”,主体主动表现出较稳定的意识、 认识和判断的方向,而这又是他所提出的建立成熟的主观个体所必经的一步。并且,在“主观个体”的建立上,他的论述涉及的不仅是写作主体和艺术家创作主体,而且试图波及所有想要建立内在完整结构、具备足够理解力、批评力和谅解力的个体,艺术家和写作者则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对此具有更热切的愿望。
经济
欧元实际汇率波动与中欧贸易平衡的相关性研究
高运胜
2014, 33(1): 70-74.
摘要
(
278
)
PDF
(1534KB) (
2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民币汇率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领域的重要问题。当前的大量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于美元汇率问题,较少有研究探讨欧元汇率问题。欧元作为一种新兴世界货币既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重要权重货币,因欧盟与中国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故欧元汇率变动对于双方贸易平衡会产生重要影响。采用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的2002年至2011年间欧元兑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及中国与欧元区贸易季度数据,运用单位根和协整检验对欧元汇率变动对中欧贸易平衡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①②
,实证结果表明两者间呈正相关变动,且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波动对调节双边贸易,缓解贸易摩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品牌视角下的省际竞争力评价与启示
熊曦,张琦,陈恩
2014, 33(1): 75-82.
摘要
(
270
)
PDF
(1566KB) (
1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加快实施品牌培育既是各省区转方式与调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省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基于科学性、可操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原则,应从品牌投入、品牌输出、品牌形成与品牌扩散等四个方面构建品牌视角下的省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2010年和2012年品牌形成的省际竞争力差距,并从动态性角度考察这种竞争力差距形成的原因以及演变的趋势。品牌形成的省际竞争力差距悬殊,尤其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距还比较大,同时,省区与省区之间在品牌培育的观念和意识方面以及品牌塑造方面差距甚远。对此,建议政府强化品牌培育意识,并从政策层面弥补品牌形成的省际差距,各地区也应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实施并加大对各地区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各方面应努力为所在地区品牌发展酿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文艺
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再探讨
张俊萍,李莉
2014, 33(1): 83-87.
摘要
(
323
)
PDF
(1467KB) (
4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经雷马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提出以来,为比较文学引进了新的研究视角,创辟了新的领域和境界,但在很多方面也一直受到学界的争议。首先,跨学科研究使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形成了无限的扩展性,从而让学科界限变得模糊甚至不再存在;其次,跨学科研究也容易使比较文学研究形成对“文学性”的丢弃,对“可比性”的忽视,使文学文本沦为其他学科的研究资料;最为严重的是,它漠视了比较文学学科所要求的研究对象必须具备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或跨文明等“跨越性”。
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间——文艺学学科反思与重构研究聚焦
席志武,于瑞
2014, 33(1): 88-94.
摘要
(
367
)
PDF
(1488KB)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近年来国内文学理论界兴起一股反本质主义的文论研究走向。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引发了学界对传统研究模式的深入反思和讨论,其中呈现出几种颇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如陶东风的“建构主义”、南帆的“关系主义”、王一川的“本土主义”、杨春时的“超越主义”、童庆炳的“对话主义”等。上述五家都是在反本质主义思潮影响下对文学理论研究做出的具体调整,他们一致要求打破传统本质化、普遍化的言说方式,对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突破,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出发,建构起新的文学阐释模式。这种对文艺学进行反思与重构的路径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共同汇集成一种时代潮流,成为新世纪理论界一种普遍化的学术倾向。对他们进行梳理无疑对于后来的文艺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汉唐凤文化的演变
吴艳荣
2014, 33(1): 95-101.
摘要
(
336
)
PDF
(1567KB) (
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汉唐凤文化的演变,表现在凤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与时代的特色性中。连续性体现了汉唐凤文化的一些趋同性;时代特色又决定了汉唐凤文化的差异性。总体而言,汉代凤凰与唐代凤凰的风格是大异其趣的。汉代凤凰富于神性和仙气;唐代凤凰的神性与仙气趋于淡化,更富于生活化。依托文献与考古资料,对比汉唐凤凰在政治祥瑞、墓葬、日常俗世生活及两性关系的表现等几方面的承袭与变化,分析汉唐凤文化演变的社会背景因素,可以考察汉唐凤文化演变的意义。
李商隐《夜雨寄北》疑义辨析
王志清
2014, 33(1): 102-107.
摘要
(
490
)
PDF
(1529KB) (
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寄主体的隐在性,使此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而令人费解。关于此诗的解读,把《夜雨寄北》视为爱情诗的观点一直占上风,甚至断言“寄北”就是“寄内”,即“寄妻”。新批评学派认为,诗人正是通过文字的选用、取舍来表达其情感寄寓和创作意图。细读诗中的“北”、“君”和“西窗”,就诗而解诗,我的观 点是:此诗非寄妻诗,也非一般性的思友诗,李商隐将渴念知遇之心托以相思之情,《夜雨寄北》是一首行卷性质的象喻之作,具有知音渴望的价值期待。
哲学 语言
反思个人完整性与后果论的结构———论伯纳德·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任付新
2014, 33(1): 108-115.
摘要
(
283
)
PDF
(1488KB) (
3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功利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批评,20世纪对功利主义最有代表性的批评之一来自伯纳德·威廉斯。伯纳德·威廉斯通过对功利主义后果论结构的分析,指出其中所包含的消极责任原则,批判功利主义忽视了个人分离性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完整性的破坏。威廉斯强调个人是情感需要、功利偏好和理性能力的综合体,主张应该从人的主体自身出发去思考道德问题,认为重要问题是人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我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威廉斯的批判是强有力的,对功利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启发,但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框式结构的生成与语义、语用特点——以强调极性程度的“要多X有多X”为例
张言军
2014, 33(1): 116-121.
摘要
(
286
)
PDF
(1544KB) (
1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要多X有多X”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种框式结构,它由两个不变项和一个可变项组成,语义上强调了一种极性程度,这一语义的来源是基于隐喻的引申,即从“数量大”映射到“程度高”。可变项X在语法类别上以形容词为主,其次是描述性特征强的名词和少数几个心理动词,在形式类别上以肯定形式为主,否定形式数量极少。“要多X有多X”格式在更大的句法片段中倾向于充当谓语、定语,做补语以及独立做小句数量相对较少。在语用上,其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表达需求,同时也把抽象的程度跟听/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起来。
汉语习语临时变体的理据研究
华满元,华先发
2014, 33(1): 122-128.
摘要
(
321
)
PDF
(1504KB) (
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语言临时变异是基于其原型而产生的一种新颖言语表达形式,常出现于日常言语交际中,且多与习惯用语相关。现代汉语习语就常常出现这种新颖别致的临时变体。它们基于其原型而生成,因此与其原型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据。汉语习语产生临时变体的理据大体可分为三种:语义理据、语法理据和语音理据。这三种理据常常独立发挥作用,有时也集体发挥作用。三者的运用又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词汇和语法手段,这些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换词、增词、减词、重组、肢解等。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