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4-15
    目录
    《江汉学术》2014年第2期目录
    《江汉学术》编辑部
    2014, 33(2):  2-4. 
    摘要 ( 314 )   PDF (477KB) ( 1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济
    基于三力突变模型的高技术产业升级能力研究——以粤、沪、鲁、浙、苏五省市为例
    宋晓明,刘川
    2014, 33(2):  5-12. 
    摘要 ( 299 )   PDF (1627KB) ( 1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粤、沪、鲁、浙、苏五省市是我国中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聚集地。近年来,五省市高技术产业均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不同省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路径、发展环境与产业升级现状存在较大差异。从产业升级投入能力、产业升级产出能力和升级环境支撑能力三个维度可构建高技术产业升级评价三力模型及指标体系,并选取中东部地区十五省市,以这些地区的大中型高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产业升级能力进行定量研究与分类。结果表明,某一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升级能力与其产业资源整体投入水平密切相关,而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繁荣的资本市场能够明显地改善产业升级环境;从政府角度看,经济发达地区可减少政府过多的直接投入而增强直接采购的力度,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应加强政府对本土高技术企业的直接投入和政策扶持,扩大外资的吸引力度,推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升级。
    中国居民消费率太低吗?——基于居住支出的实证分析
    康远志
    2014, 33(2):  13-19. 
    摘要 ( 313 )   PDF (1568KB) ( 2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的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长期不高,并在近十年逐渐走低至35%左右。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中国居民消费被低估了。居民消费被低估表现在投资高估和居民收入低估,消费低估更多表现在对服务业的统计不健全、对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定价过低、企业付费及单位福利对个人社会化消费的替代及住户调查技术性消费低估等。我们采用使用成本法对中国居民自有住房虚拟租金消费支出进行了重新估算,发现2004-2011年间,居民自有住房虚拟租金年均达3.6万亿,居住消费支出年均低估约3万亿。调整后的居住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了14%,高于统计年鉴中的6%,仅自有住房虚拟租金的重新调整就使居民消费率提高了5%-6%,并使总消费率提高了4%-4.5%。消费被低估意味着当前颇为流行的“消费过低论”需要认真重新评估,也意味着当前的经济结构没有想象中的坏,提升消费率的空间也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高。
    社会学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结构与现状——基于厦门、长沙与贵阳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罗竖元
    2014, 33(2):  20-25. 
    摘要 ( 310 )   PDF (1485KB) ( 2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厦门市、长沙市与贵阳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从城市融入的结构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由社会融入、心理归属、经济适应与身份认同等4个因子构成;从城市融入的现状来看,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社会屏蔽”机制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过程产生的“社会性防御”策略的双重作用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程度普遍偏低,从而导致其大都处于“半城市化生存”的边缘化状态;而从城市融入的进程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在社会融入、心理归属、经济适应与身份认同等4个维度上存在递减关系,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强烈地融入城市的主观期望与其客观融入“事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
    完善社保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效用研究
    陈宇
    2014, 33(2):  26-31. 
    摘要 ( 252 )   PDF (1479KB) ( 1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解决之后,改革和经济发展才能够进一步进行。从经济整体发展和运行机制角度方面来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经济发展结构失衡;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建立不完备;在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失业问题严重,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另外,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巨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社会保障的完善可以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长远来看,完善社会保障可以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可以完善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推进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从而规避金融危机的影响。由此,完善社保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差序格局”再审视及法治困境的破解
    杜军林,文科
    2014, 33(2):  32-36. 
    摘要 ( 361 )   PDF (1721KB) ( 2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尝试着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以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外亲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当代社会,由于发生了利益上的分化,差序格局与法治之间存在着竞争。一方面,人们可能通过诉诸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可能通过“攀关系、讲交情”的办法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对差序格局这一经典概念从原始内涵及现代内涵进行再审视的基础上,可从法律文化自觉的角度结合当代中国立法实践对当代法治困境提出破解之道。
    教育
    对我国媒体素养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重构
    李廷军
    2014, 33(2):  37-42. 
    摘要 ( 322 )   PDF (1474KB) ( 1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媒体素养教育肇始于国外,素来遵循自由、平等、民主等基本价值观。当前,我国媒体素养教育在制度、文化、价值和教育等层面还分别存在着一定的政治保护压力、严重的信息主义思维和精英文化思维、“妖魔化”媒体和灌输式教学的倾向。这表明在中国当前语境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非本土媒体素养教育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无疑是对过于严格的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沿袭。因此,在我国推行一种主动的、赋权式的、批判式的、参与式的“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媒体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其中,“赋权”无疑是该价值取向的核心,可视为现代公民利用媒介维护自身利益,积极主动地争取个人自由、幸福以及社会民主、公正的一条正途。
    教育变革与守成悖论消解的路径——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视域
    刘来兵,张汶军
    2014, 33(2):  43-48. 
    摘要 ( 314 )   PDF (1478KB) ( 1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而政治则主要是为寻求社会稳定而注重守成,二者之间存在创新与守成的博弈关系。在政治主导教育的现实境遇下,教育变革受到创新与守成悖论的制约。悖论消解的前提必须是政治赋予教育以一定的空间和自主权,才有机会推动教育的实质性变革。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创新型国家的构建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实现富有创造力的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保障。在创新性国家建设视域下,教育变革与守成悖论的消解有了可能,需要变革“工业化教育”为“农业化教育”,变革“记忆力教育”为“创造力教育”,变革“授受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变革“学校育人”为“协同育人”。
    大学生创业动机、韧性与创业倾向——基于个体—环境互动的视角
    张永艳,何晓斌,成功
    2014, 33(2):  49-54. 
    摘要 ( 379 )   PDF (1489KB) ( 3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创业韧性、创业环境与创业倾向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对524份广东东莞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出于内在创业动机,具有高创业韧性的大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业倾向,如产生创业想法,付出初步行动去撰写创业计划书,或参加创业培训和讲座。创业环境可以显著地削弱个体心理状态或特征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对创业倾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创业环境与大学生个体心理状态对创业倾向的交互影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减弱个体心理状态对创业倾向的作用,反过来,在较强的创业心态下,创业环境对创业倾向的影响也会减弱。所以,个体和环境对创业倾向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运用个体—环境互动的动态视角去考查影响创业倾向的因素。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江河“现代神话史诗”的英雄转化与叙事思维
    陈大为
    2014, 33(2):  55-68. 
    摘要 ( 385 )   PDF (1628KB) ( 3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透过“英雄转化”和“史诗轻量化”两个角度,可探讨江河的现代神话史诗《太阳和他的反光》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意义与价值。12则中国古老神话所蕴含的巨大创作潜能,沸腾了江河的诗歌生命,继而产生了英雄转化和叙事轻量化,反过来丰富了这12则古老神话,并赋予全新的精神意涵。带有悲剧成份的创作心灵、错综复杂的朦胧诗发展背景,轻巧地浓缩在精简的叙事里面,再加上颠覆性的解构诠释,江河精彩地完成了一次现代神话史诗的先锋实验,也完成了自身“心灵图象”的建构,对第三代诗人的逆崇高、反英雄、平民化的先锋美学实验,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论顾城的“自我”及其诗歌的语言
    [日]岛由子
    2014, 33(2):  69-77. 
    摘要 ( 404 )   PDF (1580KB) ( 3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顾城的诗歌创作始于少年时代听到自然界中一种秘密的声音,为了回答这种大自然的召唤,他正式开始写诗,在初期代表作《生命幻想曲》的创作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心愿。他的这个体验也就成为他一生创作的出发点和回归的目标。但是,“文革”末期他回到北京,开始跟人交流、参与社会活动,他的语言被规范,作品的内容也开始带有社会色彩。顾城在初期的创作体验中领悟到诗歌及其语言来自一个超越理性的地方,而回到城市失去大自然之后,诗人只能从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灵感。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使顾城对理性的自我和认识到的日常语言产生怀疑,结果他诗的语言逐渐失去了意义和意象的连接,同时也让他突破了自我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但突破了界限的非理性不断侵袭他的理性世界,使他备受折磨。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他要恢复原先跟大自然自由交欢的诗歌创作状态和心境,所以试图进行原始生活,同时也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顾城最后理解到自然不仅是大自然,也是一种和谐的心境。他为了实践这个“自然之境”,通过创作试图超越语言意义的有无和自我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来克服非理性随时侵袭的恐惧,以得到心灵的平静。
    法律
    论基层法官的独断型法律解释
    石东洋
    2014, 33(2):  78-84. 
    摘要 ( 316 )   PDF (1482KB) ( 1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前提。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判断当事人请求权的性质、选择案件裁判依据的过程,都蕴含着法官对法律条文意义的解释与探索。审判过程中,基层法官对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待决案件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基层法院案件多、情况复杂的特点,决定着法律解释基本上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司法实践。通常情况下,个案法律解释目标在法律关系分析、法条意义理解、裁判结果推论、法律效果判断纵向四阶段中实现,上述法律解释目标实现程式个案具体化运行,塑造了基层法官的独断型法律解释。
    技术性知识产权出资评估之现有机制与完善——以宁波GQY评估报告为基础
    李逸竹
    2014, 33(2):  85-92. 
    摘要 ( 257 )   PDF (1501KB) ( 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性知识产权出资评估,对于确认企业法人资格、保护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至关重要。因其评估对象与评估目的的特殊性,我们应寻求适合其特点的评估方法与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应以收益法为首选,成本法与市场法次之。评估程序应重点审查专利与技术秘密之权利状态,不仅要了解出资方的生产经营能力,也要了解被投资企业的各项情况。当前,我国在知识产权出资评估领域推行强制评估制度。在实践中,技术性知识产权不同于著作权、商标权、营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对其运用强制评估存在很大弊端。针对非国有资产之技术性知识产权可尝试突破强制评估规定,适当放宽评估主体资格,尝试引入发起人或董事会协商作价机制。同时建立评估不实之法律救济与应对措施,强化评估主体的责任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出资评估体制,不仅应强化风险防范机制,也要为企业筹资与快速设立中小型企业的方便考虑。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制度观与制度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
    赵峰
    2014, 33(2):  93-98. 
    摘要 ( 315 )   PDF (1468KB) ( 1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度问题是随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相伴的重要问题,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甚至是本质的问题之一。人类文明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与相应的制度创新有所关联,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就是不同制度之间的变迁过程。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攻坚阶段,面临很多深层次、全局性、根本性、结构性的矛盾与难题,而无论在社会生活的哪一领域,其继续深化改革的关键都指向了制度创新。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我们再次回到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去找寻和探求马克思关于制度问题的深刻论述,这对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在制度创新中进一步贯彻“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源
    张文彬
    2014, 33(2):  99-104. 
    摘要 ( 292 )   PDF (1477KB) ( 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公众协同治理的转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在全球化背景下解决当代问题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破坏性的深刻批判,在实践基础上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核;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存在意义的分析,为构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方向性指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引导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彰显了我国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成熟和进步,是解决我国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问题的有效措施。
    历史 文学
    基于考古资料的周、秦与戎狄关系异同考察
    杨瑾
    2014, 33(2):  105-111. 
    摘要 ( 318 )   PDF (1560KB) ( 5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古资料中所见的周人、秦人与西北地区的戎狄经历了长时段的冲击、冲突与融合过程。青铜器铭文不但以官方资料形式记载了戎狄对西周王朝的多次冲击以及西周王朝未能经受住其猛烈、持续冲击而最终灭亡之宿命,而且也反映了秦人虽为游牧民族,却在应对其他游牧民族冲击以及冲击西周王朝的过程中,吸收先进文化因素从而成功经受住了冲击,最终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史实。周人和秦人不同的历史命运,生动诠释了吴于廑先生关于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理论。
    十月革命前后的旅俄华工及苏俄相关政策研究
    谢清明
    2014, 33(2):  112-118. 
    摘要 ( 346 )   PDF (1494KB) ( 5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十月革命后,在俄国混乱的社会局面下,广大旅俄华侨的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其中旅俄华工多数被迫加入到了苏俄阵营,而苏俄政府则利用华侨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以支持华工阶层夺取侨界领导权等方式打压侨商。最终,在严重的内耗中,俄国远东地区华人社会走向衰落,而俄国内战结束后,苏联政府甚至一改其支持华工阶层的政策,重新走上了历届俄国政府排华、限华的老路。就苏俄政府与旅俄华工之间的关系而言,尽管期间多有合作,甚至一度结成了同志般的亲密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依然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汉冶萍公司与国民党政权之关系——以1927—1929年整理汉冶萍公司案为中心
    左世元
    2014, 33(2):  119-124. 
    摘要 ( 303 )   PDF (1482KB) ( 2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27—1929年,国民党政权展开了“整理”汉冶萍公司的活动。其目的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增强自身统治的基础。汉冶萍公司无力对抗,遂向拥有公司巨大债权的日本求援,整理汉冶萍便转化为国民党政权与日本之间的博弈。由于当时中国政治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不仅国内政局动荡,而且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在日本的干预 和阻挠下,国民党政权无论是武汉政府还是南京政府均无法真正对汉冶萍公司进行接管整理。国民党政权丧失了将汉冶萍公司收归国有的一次良机,而汉冶萍公司则在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依靠日本,最终沦为日本的附庸。
    《聊斋志异·成仙》故事来源考
    茶志高
    2014, 33(2):  125-128. 
    摘要 ( 320 )   PDF (1529KB) ( 1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聊斋志异·成仙》故事源于宋萧德藻寓言小说《吴五百》以及明耿定向《彻蔀篇》。《吴五百》与《彻蔀篇》着重表现人于世间追逐名利,执著于得失荣悴,最后迷失自我的愚蠢行为,哲理意味较强。《成仙》承袭了这一主旨,和《吴五百》与《彻蔀篇》二者相比较,《聊斋志异·成仙》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精彩迭出,人物关系更为复杂,性格形象更为丰满。而故事主旨中训诫世人、柄道觉世的意味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这一主旨的贯串下,小说反映出蒲松龄重视友情道义和对现实的关怀,也体现了蒲松龄改造旧素材、创造新作品的高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