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学术 ›› 2015, Vol. 34 ›› Issue (6): 60-66.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5.06.008

•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历史“时感”中的“希望”与“控诉”——论1945—1948年间穆旦诗歌创作的精神指向与矛盾

徐钺   

  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9
  • 收稿日期:2015-07-30 修回日期:2015-07-30 出版日期:2015-12-15 发布日期:2015-11-30
  • 作者简介:徐钺,男,山东青岛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

“Hope”and“Complaint”in the History——The Spiritual Direction and Contradiction of Mu Dan in His Poetry Creation During 1945—1948

XU Yue   

  • Received:2015-07-30 Revised:2015-07-30 Online:2015-12-15 Published:2015-11-30

摘要: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后,穆旦的诗歌创作曾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高峰。但此后不久,诗人却停滞了诗歌写作一年多,专注办报,直至1947 年初再次提笔,写作《时感四首》并开始又一段较集中的创作。就书写内容来看,穆旦在这几年间的写作大多可用“时感”来概括,但却并不仅仅是与某一具体时段的社会历史现实相关,也与其对战争的回忆及对“战后”的想象相关。从抗战胜利到国共内战,从在“大后方”祈盼新生活的“小职员”到北返、去沈阳创办《新报》、再到1947 年重新提笔时,诗人的“时感”中大约怀有了这样一种焦虑和质疑:历史是否在循环?当抗战胜利前后诗歌创作中表达的对未来祈盼部分落空,“战后”中国又回到“战时”,穆旦在此时不断生发的“希望”与“控诉”之间既构成了一种矛盾,也构成了战时中国新诗作者一种深刻的、源于经验自省和历史思考的痛苦声音。

关键词: 穆旦, 新诗, 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 《时感四首》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