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8-15
    目 录
    《江汉学术》2018年第4期目录
    《江汉学术》编辑部
    2018, 37(4):  2-4. 
    摘要 ( 255 )   PDF (351KB) ( 1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艺术专栏_艺术史论新视野
    理解民族志电影真实性的三个维度
    陈学礼
    2018, 37(4):  5-11.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01
    摘要 ( 427 )   PDF (1494KB) ( 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影视人类学研究中这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问题,可以从未曾尝试过的切入点来讨论。厘清了民族志电影中的影像和其指涉的生活现实之间的本质差别,才能找到理解民族志电影真实性的入口,即生活现实如何被转化成荧幕上的民族志电影。基于制作者和被拍摄者同时卷入民族志电影生产过程的现实,可提出民族志电影真实共构的概念。民族志电影的制作者和被拍摄者共同建构的民族志电影,其真实性最终交由观众判断,这组被忽视的关系提醒人们思考,民族志电影带给观众的是真实存在的生活现实,还是一种基于观众生活经验的真实感?鉴于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不得不在碎片化基础上进行重构的现实,从实践的层面讨论如何在观众心中营建真实感,兴许是民族志电影制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论中国早期电影评论中的“西学中源”思潮——探究“影戏源流中土”的偏执论证
    赵 轩
    2018, 37(4):  12-17.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02
    摘要 ( 381 )   PDF (1516KB) ( 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早期电影评论中,“影戏源流中土”的观点一度很有市场,古时的汉武帝影灯、宋代影戏,以致当时的滦州影戏和走马灯均成为此论拥趸者借机发挥的凭证。这实则是“西学中源”思潮在电影批评界的投影。“影戏源流中土”的论证,从一开始就蹈入了一种文化偏执,一种以外来事物的运作范式投射中华传统,却又要维系自身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复杂心态。这其间的削足适履与刻意抬高不可避免。但值得肯定的是,慨叹影戏虽缘出中国,却未在国人手中发扬光大,本身也是此时论者呼吁中国影业的自强自立的一种话语策略。
    社会学 经济
    中国人口的离婚高企与婚姻稳定性下降解析
    程前昌
    2018, 37(4):  18-23.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03
    摘要 ( 380 )   PDF (1731KB) ( 1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近20年的客观数据,对中国现实离婚状况的规律性特征进行有效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婚姻稳定性日趋下降,离婚率持续攀升;离婚人口占结婚人口的比重不断扩大,婚姻稳定性逐渐下降;离婚人口积极争取再婚的机会,再婚人口不断增多;高离婚率的年龄段逐渐向35—49岁集中;婚姻纠纷依然尖锐,近一半的离婚人口倾向于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离婚争议。中国离婚率高低差异的区位特征表明:乡村人口离婚率远低于镇,而镇的离婚率又远低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核心—外围—边缘特征显著;离婚率的省际差异大,区域性特征明显。相关分析表明,离婚率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其中,与抚养负担弱化以及家庭小型化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经历传统“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转变的过程。高离婚率的出现,与“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的转变密切相关。
    国内家庭农场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化路径——基于2005—2016年CSSCI来源期刊相关论文的分析
    李云新,戴紫芸
    2018, 37(4):  24-32.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04
    摘要 ( 317 )   PDF (1720KB) ( 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家庭农场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家庭农场研究逐渐成为“三农”领域的研究热点。以2005—2016年CSSCI来源期刊上刊发的182篇家庭农场相关论文为样本,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和SPSS21.0等计量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绘制了该领域研究热点的聚类分析图和研究演化路径图。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研究发现,这一时期该领域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家庭农场与农业现代化、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家庭农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制度变迁这四大主题展开;在研究演化路径上经历了家庭农场研究萌芽阶段、家庭农场研究成长阶段、家庭农场研究多元化阶段以及家庭农场研究成熟阶段。通过分析,可得出结论:家庭农场研究方向的变化紧随中央“三农”相关政策的变化,家庭农场的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并且逐步趋向成熟化发展。通过结论,可对未来国内家庭农场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金砖五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水平与结构——基于技术复杂度的研究
    耿仲钟,肖海峰
    2018, 37(4):  33-39.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05
    摘要 ( 302 )   PDF (1835KB) ( 2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金砖五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出口贸易尤其是农产品出口贸易强劲增长。在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出口结构和产品质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 UN COMTRADE 数据,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显示了 2000—2015年金砖五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水平与结构的特征及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金砖五国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较低,相比较而言,南非出口技术结构高于其他四国,研究期内,金砖五国农产品出口整体技术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1%—2.6%之间,增速由快到慢分别是南非、巴西、印度、俄罗斯和中国。金砖五国农产品出口的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相比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被低端化的趋势。中国对其余四国的农产品出口仍以较低技术层次的农产品为主,而较高技术农产品出口占比较少。虽然中国对其余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有所提升,但低技术水平农产品出口仍占有一定的比重,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田园诗的新疆模式——对当代“新边塞诗”的重新命名
    陈大为
    2018, 37(4):  40-51.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06
    摘要 ( 527 )   PDF (1834KB) ( 4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1980年代“新边塞诗”的兴起与界定,应进行颠覆式的论究。传统边塞诗的论述源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故可从民国初期以降的几部重要中国古典文学史展开讨论。此外,西方诗人以牧歌为基调的古典田园诗,正好作为这个中国古典边塞诗的反面模板,故可透过刘大杰和沃尔夫冈·伊瑟尔对“田园诗”的定义,以及“边战”在古代边塞诗界定上的关键性作用,将 1950—1980 年代新疆汉语诗歌中名为新边塞诗,实为“类边塞”的诗歌,重新定位为格局较小的“方寸田园诗”和视域开阔的“旷野田园诗”。前者实乃以叙事主体为中心的牧歌,后者当可视为新疆地理对传统田园诗的扩展,故可名之为“田园诗的新疆模式”。以上的论述是针对当前所有中国当代诗歌史专著和主流论述的颠覆与修正。
    论语言诗人查尔斯·伯恩斯坦的“回音诗学”
    冯 溢
    2018, 37(4):  52-60.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07
    摘要 ( 378 )   PDF (1580KB) ( 1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国“语言诗”以其艰涩难懂、支离破碎的特点而著称,国内学者译介语言诗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对于语言诗运动的评介呈现出褒贬不一的差异。有学者认为,语言诗是一股激进、先锋的力量,对美国的后现代诗歌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另有一些学者指出,语言诗好似语言被榨干,干瘪乏味,没有血肉和生命。著名的语言诗代表人物查尔斯·伯恩斯坦四十年来为语言诗运动著述丰硕,为语言诗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其新著《诗歌的黑音》中,伯恩斯坦首次提出了“回音诗学”这一新的诗歌术语,为研究和分析语言诗提供了一个深入肌理的崭新视角。主要以伯恩斯坦最新诗学著作《诗歌的黑音》和他的诗歌作品为例,可探讨回音诗学的主要特点,而维特根斯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和阿多诺的哲学思想是回音诗学的重要哲学基础。回音诗学是多元的,具有创造性、反叛性和悖论性,体现出语言游戏性和严肃性之间震荡的二律背反。
    重审中国现代诗创作中的“双语现象”
    贾鑫鑫
    2018, 37(4):  61-67.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08
    摘要 ( 456 )   PDF (1495KB) ( 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新诗的草创期和发展期,由于中文语汇及表述方式不足以表现复杂的诗思与现代经验,许多诗人在汉语创作语境中直接运用外文(英、法、日、德等)词汇,使同一文本中出现两种语言交杂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双语现象”。以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王独清、李金发、穆旦、张枣等现当代诗人诗歌中出现的“双语现象”为研究依托,深入分析“双语”交杂在拓展新诗语言发展空间、推进新诗对“现代性”的探索等方面的历史意义,同时在充分透析这一现象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对现代新诗写作以及如何打开语言的边界,使“共通语境”下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新的可能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法律专栏_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视域与新话语
    论中国法治的进程及其评估
    江秋伟
    2018, 37(4):  68-75.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09
    摘要 ( 368 )   PDF (1505KB) ( 1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法治的概念以及实践,是不同时期学说或者制度的表征,越是往后发展,越是纷繁复杂。通过对法治进行类型化,贯穿于法治的命题可以表达为一个适当的法律体系,公权力行为受到限制,公民权利得到保障。中国的法治进程,是一个适当的法律体系、公权力行为受到限制、公民权利得到保障这三者不断推进的过程,是法律体系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即从形式合法性走向实质合法性,而公权力不断受到限制,公民权利不断受到保护的过程。而对于中国法治进程的评估,应当采取一种从中国具体体制来观察中国法治进程的思路,应当注意到具体国家的治理结构差异,进而从具体的国家体制结构进行评估设计。
    论党内法规解释权归属及其法治完善
    谭 波
    2018, 37(4):  76-81.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10
    摘要 ( 388 )   PDF (1454KB) ( 2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党内法规解释是党内法规体系适用的延伸与效力的延续,现行党内法规解释权的分散不利于党内法规的准确适用。党内法规解释权应该形成完整的自足体系,党章中可以规定自身的解释权主体以及其他不同层级的党内法规的解释权归属原则,以党内法规所涉及的内容来进行解释权主体的分类完善,以期在解释实体权限上形成互补;在解释程序上亦需要形成固定的表现形式,在解释权的行使上注重国家法律规范相较于党内法规的优位性,保持党内法规解释权与国家法律解释权的衔接。
    法 律
    美国二维联邦审计制度聚焦:历史沿革和启示
    朱殿骅,伍学进
    2018, 37(4):  82-95.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11
    摘要 ( 377 )   PDF (2800KB) ( 1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审计制度的变迁史就是政治文明的发展史。在西方国家中,美国的国家审计制度最为发达,值得研究和借鉴。从 1921 年《预算和会计法》的颁布到 1978 年《监察长法》的颁布,美国实际形成了由政府责任署审计制度和监察长办公室审计制度构成的二维联邦审计制度。二维联邦审计制度实现了联邦政府机构内审和外审的有机统一,有效地平衡了审计独立性和行政效率性,实现了审计权在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共享。深入了解美国二维联邦审计制度的历史沿革,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司法审查的时机:美国联邦法院的经验与启示
    张洪新
    2018, 37(4):  96-103.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12
    摘要 ( 340 )   PDF (1472KB) ( 1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判定某种事物是否具有可裁判性,属于法院的权限范围。不同于当事人适格,时机成熟测试标准所要分析的问题是何时就某案件进行审查。正是在对政府行为的司法审查中,可以发现时机成熟原理得以存在的独立运作领域,即在何种情形下可以对法规或者规章进行实施前的审查。时机成熟测试,要在“拒绝审查给当事人所带来的困苦”和“对议题作司法裁判的适切性”两方面进行权衡。时机成熟的问题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人民法院仅能够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
    教 育
    近代中国学术分科背景下“史地合一”现象原因论析——以史地期刊为中心
    姚正平
    2018, 37(4):  104-111.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13
    摘要 ( 353 )   PDF (1533KB) ( 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晚清以降,受西方学术分科的影响,传统学术范畴中长期附属于史学的地理走向独立。史学和地学应该分开,已成为时人的共识。然而,在此背景下,民国时期在科系、学会和杂志上出现了诸多“史地合一”的现象。学术期刊中“史地合一”的原因,缘于民国政府在学制上对师范类院校“史地合一”的规定,而这种设置又借鉴了近代日本的学制。“史地合一”的现象,还与中国传统学术范畴中对史地关系的认知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一些现实因素如史地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亦是学术期刊中“史地合一”出现的原因。即使如此,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近代意义的历史学学科地位已然确立。1930—1940 年代的科系、学会、学术期刊中“史地合一”现象的卷土重来,是为一些特殊原因所致。这与近代史学的学科化的确是相悖的,但并不代表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此时还未初建起来。
    本质意蕴与价值追求:新常态视野下的教学变革——兼论互联网+时代我国课堂教学
    施贵菊,杜尚荣
    2018, 37(4):  112-117.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14
    摘要 ( 331 )   PDF (1505KB) ( 1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课堂教学变革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不同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常常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互联网+的引入,给课堂教学变革注入了新鲜元素。基于新常态视角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尤其重要。新常态视野下课堂教学变革本质上是一种能反映时代特性的、多样化的分析思维,是对过去的肯定与超越,反映了一种动态发展观。在价值目标上,追求研究者的教学思想表达,能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符合时代需要。互联网+时代,我国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表现为:教学理念上主张学生中心、彰显主体性和创新主导等教学观;教学内容上强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过程中追求泛在课堂和虚—实课堂;教学方式上要求积极开发和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引入虚拟教学的概念;学生学习方面强调主动、创新、虚拟、合作等形式;师生关系上强调合作双赢、民主平等、和谐融洽。
    哲 学
    秩序伦理与政治稳定——“秦后第一儒”的社会治理观析论
    穆军全
    2018, 37(4):  118-123.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15
    摘要 ( 240 )   PDF (1498KB) ( 1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优良政治秩序是人类的永恒诉求。经历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的西汉统治者和士人对于秦朝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训有深刻的体认。陆贾是“秦后第一儒”,是汉初“过秦”思潮的首倡者。在汉初,他最早对秩序伦理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陆贾告诫刘邦,政治秩序的建构和维系不能仅仅依赖刚性的暴力,而应以伦理价值体系作为政治秩序长期稳定的根基。在《新语》中,陆贾提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政治秩序伦理体系,即天道伦理是政权合法性的终极依据,“制度伦理”是秩序建构的方向导引,教化伦理是秩序维系的根本之策。陆贾的秩序伦理思想对中华帝国政治秩序形成和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是当下建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政治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论《精神现象学》中“怀疑”与“怀疑主义”
    徐广垠
    2018, 37(4):  124-128.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4.016
    摘要 ( 581 )   PDF (1463KB) ( 2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格尔充分重视“怀疑”在哲学中的作用并区分了“怀疑”与“怀疑主义”的不同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定位。二者之间区别产生的根源在于这他们对“否定”这个概念的不同的理解与阐释。“怀疑”内在于意识形态的更替之中,与辩证法的根本内涵是一致的,它同时包含并贯彻了“否定”概念中“自我指称”结构和规定性这两个方面的内涵,是《精神现象学》的根本方法;而“怀疑主义”本质上是对主体存在状态的描述,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仅仅抓住“自我指称”结构这一个方面,拒斥了规定性是“自在的否定”无法避免自身的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