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编委会
书刊订购
栏目建设
English
期刊社主页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审稿系统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全年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下载排行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22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目 录
《江汉学术》2022年第5期目录
《江汉学术》编辑部
2022, 41(5): 2-4.
摘要
(
56
)
PDF
(1091KB) (
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济专题_农村普惠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效应——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经验证据
陈晓华,潘梦琴
2022, 41(5): 5-16.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01
摘要
(
130
)
PDF
(1271KB) (
3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影响机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在考虑内生性和替换被解释变量后,上述结论依旧稳健成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亦存在显著的增收效应,且使用深度的作用更为明显,为此,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可能比扩大覆盖广度更能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提高信贷可得性、增进社会资本积累和提高信息获取效应进而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产生了正向作用,其中社会资本渠道是主要原因;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促进作用会随着户主教育水平提升而增强,随着户主年龄增加而降低,并且对从事非农工作群体的促进作用更大,但户主性别和婚姻状况不会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作用效果。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
燕 翔,冯兴元
2022, 41(5): 17-28.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02
摘要
(
93
)
PDF
(1449KB) (
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以农信机构为主导,市场竞争不充分。根据金融结构理论和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范式,加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构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指标体系的方法,可对当前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进行测度,然后利用各农商行贷款余额占当地贷款余额的比例对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进行度量,最后采用面板Tobit的随机效应模型对农村银行业竞争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越充分,越有利于该地区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这里强调一种差异化竞争,即市场内各种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人均GDP水平越低的地区,农村银行业市场竞争性的提高越有利于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改善。与农村储蓄相比,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程度的提升对于农村贷款的改善程度更大,因此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水平,更有利于解决当前“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
经济管理
政策响应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宏伟,蒋建勋
2022, 41(5): 29-38.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03
摘要
(
161
)
PDF
(1250KB) (
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支撑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试图通过激励、放权来激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而高校对政策的落实情况却可直接影响政策的效果。基于2010—2018年113所211及省部级共建高校的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高校政策响应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政策响应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随着政策响应年份的延长,政策效果发挥更好,但边际效应逐渐减弱。通过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响应对中部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最显著,对东部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仅存在数量的影响,对西部地区高校没有影响效应;政策响应对不同专业背景高校影响均显著,但对综合类高校仅有数量的影响;政策响应正向影响一流学科高校效果显著,对一流大学和双非高校影响效果欠佳。
新冠疫情对企业研发投资效率的影响——对高管团队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分析
李 斌,曹 琳,郑运慧,闫凌山
2022, 41(5): 39-49.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04
摘要
(
90
)
PDF
(1253KB)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发投资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高管团队社会资本则对企业研发投资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基于DEA模型,考察新冠疫情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冲击以及高管团队社会资本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可以发现,虽然新冠疫情整体上拉低了企业的研发投资效率,但高管团队金融社会资本能对其产生正向调节效应,而海外背景及学术背景的正向调节效应则未得到验证。这一结论可为企业遴选高管团队成员、提高研发投资效率提供借鉴与参考。
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
安博文,肖 义
2022, 41(5): 50-61.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05
摘要
(
175
)
PDF
(1494KB) (
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厘清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以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空间分位数回归模型和空间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分析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效益的直接效应和次生效应。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投入能够显著促进经济效益提升,中等及偏下水平的省份R&D经费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较强,中等偏上水平省份R&D经费投入强度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较强;财政科技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经济效益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经济效益越高的地区越容易受到邻近地区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在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财政科技投入通过经济发展对经济效益产生的次生效应更强;不同经济区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效益存在明显的等级分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东南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及东北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大西北经济区。
社会学
农村社会保险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检验
李梦娜,王敏
2022, 41(5): 62-72.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06
摘要
(
73
)
PDF
(1302KB) (
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农村社会保险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会对农地转出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但其阻碍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弱化;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会对农地转出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先减弱后趋于稳定的特征。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新农保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新农合对农地转出的不利影响,且这种缓和作用不断增强。新农合和新农保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对农村土地流转具有一定影响。因而,政府应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促进农民土地流转。同时,注重新农合政策和新农保政策的协同配合,完善相关机制,促进两者联动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
问题与展望:我国城市养老模式探析
吴 静
2022, 41(5): 73-83.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07
摘要
(
142
)
PDF
(1271KB) (
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武汉市二十多家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和生活小区的实地调研,结合对412位60岁以上老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比分析了武汉市居家养老、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和各种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运营状况和不同养老模式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现状。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考虑入住养老院的意愿逐渐增强;男性较女性更不愿入住养老院;和子女同住的老人最不愿考虑将来入住养老院,而空巢老人最愿意入住养老院;与互联网社会融入程度越高的老人越不想入住养老院。研究还发现,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同质化严重,无法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即使是最受欢迎的文体活动,经常参与的老人也只占50%,基本不能提供老年人需要的精神慰藉服务。受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限制,养老机构存在高档的空床率高、低档的一床难求的情况。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作为民主文化的中国现代主义——重识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
王东东
2022, 41(5): 84-91.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08
摘要
(
114
)
PDF
(1272KB) (
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袁可嘉1940年代的“新诗现代化”理论中,存在着民主话语和现代主义诗歌话语的二重奏和“话语协商”,并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追求民主的中国现代主义。与占据主流的左翼民主诗歌不同,袁可嘉提出了民主文化的概念,作为连接诗歌话语与民主话语的中介。他认为民主文化比民主政治范围更广且更有价值,因而建议从对民主政治的热衷转向对民主文化的培养。在袁可嘉看来,民主的诗歌抑或作为民主文化的诗歌也需要现代主义的“难度”设计。然而,“晦涩”的问题与现代主义相伴始终;在政治民主被缩减和替换为文化民主时,“民主文化”本身也可能不得不是“晦涩”的。民主 文化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被遗忘的文化身份,而“晦涩”则是这种关联民主与诗歌的另类 方式的文化命运。
反抗命名,声音与意义的多元性构建——近三十年来国内美国语言派诗歌研究聚焦
冯 溢,张 帆
2022, 41(5): 92-101.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09
摘要
(
63
)
PDF
(1284KB) (
1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语言派诗歌以其激进的诗歌实验和后现代主义的诗学观备受国内学界关注。国内于1990年首次译介了美国语言诗,过去的三十余年见证了美国语言派诗歌研究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初步兴起期”以语言诗歌的初探和翻译为特色;第二阶段“发展开拓期”开启了对语言派诗学的研究,多元的研究视角得以构建;在第三阶段“交流深化期”,中西学界就相关主题的交流对话日益深入,涌现出比较诗学的研究转向。对美国语言派诗歌国内研究的历时性梳理和评析,旨在探讨国内学界解读语言派诗歌的多样化批评模式,通过考察国内研究的特征和趋势,可洞悉后现代维度下语言派诗歌研究的中西学者对话和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转向,思考美国语言派诗歌未来的研究前景,提出其跨界研究和声音形态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论题,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法律专栏_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视域与新话语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路径完善与国际衔接——基于环境法典编纂的视角
郝海青,朱 甜
2022, 41(5): 102-110.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10
摘要
(
72
)
PDF
(1237KB) (
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法治是中国从容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利保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最佳选择。自民法典颁行以来,学法典、用法典的社会共识逐渐扩大,成文法典化的理念在环境法领域逐渐兴起。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环境法典编纂列入立法工作计划,其中生态环境的开发、保护、治理与修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和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应当与法治中国建设紧密衔接,在法治框架下推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全球生态治理及二者的良性互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建设来推动社会共治大格局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加强涉外生态治理合作与对话,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新的国际生态法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世界各国一道构建环境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
预防腐败犯罪资金外逃国际执法合作问题研究
王君祥
2022, 41(5): 111-119.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11
摘要
(
44
)
PDF
(1203KB)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腐败犯罪突出表现是犯罪分子大肆向境外非法转移腐败资金。一旦腐败资金外逃,要想追缴,将面临查证难、追缴难和国内追赃法律适用缺乏配套国际合作制度等法律障碍,而且腐败资金追缴还受到两国政治关系好坏、资金流入国实施的吸引外资政策等非法律因素制约。预防腐败资金外逃国际执法合作是我国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制度体系完善的内在需要。预防腐败资金外逃国际执法合作需要进一步优化反洗钱国际合作机制,包括强化对特定非金融部门反洗钱义务的监管,赋予反洗钱主体预防腐败资金外逃职责,完善金融情报共享制度;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海关监管执法合作,建立进出口货物流向监测制度,防止虚假交易,严格审查跨境企业兼并和购买资金;建立驻外机构反腐败监管制度,完善企业反腐刑事合规制度,监测企业资金流向,监管企业经营信息等。
艺术专栏_艺术史论新视野
中国歌剧“咏唱范式”的建构及其戏剧性因素
王 楠,徐敦广
2022, 41(5): 120-128.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2.05.012
摘要
(
32
)
PDF
(1256KB) (
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演唱范式”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概念,指音乐创作与演出实践中以“歌声”为视域形成的艺术作品模式,源于艺术家共同体对“歌声”的文化共识。中国歌剧的“咏唱范式”融合了中西方歌剧文化,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其戏剧性因素是范式建构的基础。经历了探索与低潮,“咏唱 范式”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得到发展,至今仍在不断建构。《原野》中“咏唱”在声部间营造出强烈悲剧氛围,凸显了人物唱腔的“表情性音调”;《骆驼祥子》中“咏唱”展现出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凸显了演唱叙事的“间离效果”;《兰花花》中“咏唱”赋予民歌元素强大的戏剧张力,凸显了冲突运行中的“人声交响化”。“咏唱”具有对情与理、爱与恨、生与死等复杂哲学命题深度挖掘的能力,形成范式的典型性,成为中国歌剧“演唱范式”的主导,在文化创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