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编委会
书刊订购
栏目建设
English
期刊社主页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审稿系统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全年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下载排行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目 录
《江汉学术》2018年第2期目录
《江汉学术》编辑部
2018, 37(2): 2-4.
摘要
(
262
)
PDF
(347KB) (
1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视点”偏转、理论思维与研究载体的“当代意识”——2017年中国新诗研究综述
张凯成
2018, 37(2): 5-10.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01
摘要
(
272
)
PDF
(1512KB) (
1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7 年的中国新诗研究整体上呈现了三个向度:首先,学界在有关“新诗百年”问题的思考中,由“话题”层面的讨论转变为将其作为“视点”的研究,呈现出研究思维的精细化发展,即在摆脱一般性的总结式、扫描式、结论式研究“假面”的基础上,开始探究熔铸诗歌生命本体的研究方式。其次,作为概念的“新诗研究”受到重视,学者们在理论思维的导引下,一方面围绕着研究视野、方法、意识等要素展开讨论,构筑出了“新诗研究”概念的理论空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探讨“新诗形式研究”的理论化问题,试图建构研究方式的理论机制。最后,新诗研究载体建设持续精进,尤其建立了新诗理论与批评的“当代意识”,即在认识到诗歌研究与时代之“对话”关系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已有问题,精准捕捉研究热点。
血以后是黑暗:海子和荷尔德林诗歌中的人与神
王 浩
2018, 37(2): 11-17.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02
摘要
(
651
)
PDF
(1442KB) (
5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诗坛最为深刻、也是最具争议的诗人之一,海子生前热衷于德国古典美学和现代诗学,并奉荷尔德林为其诗学楷模。可以说,后者对海子的诗学与诗歌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塑造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荷尔德林身份、哲学和诗歌观念的体认和扬弃,海子在晚期诗歌中部分实现了自我超越,形成了迥异于荷尔德林的、高度个人化的诗学。对两位诗人的关系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对海子诗歌作为当代中国一种特殊的诗学和文化现象的进一步体认。将海子诗学的本体观念、诗人的身份观念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了海子诗歌中人、神与实体的关系,同时试图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思考这种关系的生成机制和文化特性以及荷尔德林如何改变海子诗歌和诗学表意与实践的方式,以期对当代中国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接受和自我塑造问题产生启发性的认识。
海子诗歌的深渊圣徒情结与救赎之路
万孝献
2018, 37(2): 18-24.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03
摘要
(
427
)
PDF
(1439KB) (
3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渊圣徒情结是海子诗歌创作的重要情结。深渊是对人类面临的生存暗夜的隐喻,面对存在的深渊,海子自命为“圣徒”。海子将深渊圣徒分为母性气质和父性气质两类,这两类圣徒海子都分别扮演过。大地乌托邦时期,海子奉行的是“实体即主体”的诗学观,希望能从存在中发现被遮蔽的真相,从心灵中寻回被隐匿的神性,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两个方面重建诗意栖居的家园,代表成就是麦地诗歌,充满母性气质,但家园的虚幻性质并不能使海子获得真正的慰藉。太阳乌托邦时期,海子转向个人内心的原始力量,沉醉于酒神的狂欢状态。圣徒变身超人,酒神杀死日神。诗人希望通过太阳史诗的宏大写作,一方面以艺术的方式贴近真实,另一方面实现自己成为诗歌皇帝的梦想,充满父性气质。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在存在的虚无面前,海子先后都败下阵来,最后,幻象的死亡变成了真正的死亡。
艺术专栏_艺术史论新视野
“科学”内涵的演变与潘天寿统系说之再论析——兼议中西绘画观念之异
潘耀昌
2018, 37(2): 25-34.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04
摘要
(
253
)
PDF
(4650KB) (
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潘天寿早年提出,东西方绘画属不同体系,在当时西学东渐的情境下,主张中国画保持独立。以此为出发点,对中西传统绘画各自的代表,宋画和文艺复兴绘画进行比较,侧重从空间处理方面展开讨论,探索二者的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而探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概念的讨论,涉及到从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到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转化。潘天寿提及劳伦斯?秉雍的观点:“如无科学的引进,西方前文艺复兴阶段的绘画与东方绘画将同其致。”此说或有进步论、进化思想的基础,但这种类比是缺乏依据的。即使没有科学介入,因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东西方绘画也不可能走相同的道路,这点显而易见。中国画自有独立体系,有其东方哲学的宽容、沉稳和博大,正是东方艺术被当今世界看重之处。
论艺术的四重“微妙”与“曲折艺术学”构建
王 新
2018, 37(2): 35-40.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05
摘要
(
510
)
PDF
(1434KB) (
2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文科学一切有生发力与阐释力的理论,皆需要随“物”婉转,与“心”徘徊,往往都极富“曲折性”;而艺术无疑体现了最微妙、最丰富、最复杂的“心”—“物”关系,所以更需要“曲折艺术学”来体贴触摸。艺术中最为微妙处在四个方面:一,艺术作品的分寸,从微观形式,到中观结构,到宏观风格,皆有很多相反相成的微妙“分寸”,中国古典艺术学创建了相应的“度”的理论,予以把握;二,艺术创造状态的“入韵”,艺术创造是一个不断生发、不断逸出、不断入韵的过程,为阐释其微妙肯綮,借镜知觉现象学理论,提出“以手为先的场域化艺术创造论”;三,艺术接受的“入神”,阐释学已经认定审美接受就是“二度创造”,审美接受过程,如同艺术创造过程,同样是一个不断生发、不断逸出、渐入佳境的过程,在艺术接受的巅峰体验中,同样有一种“入神”状态,因此艺术审美接受研究,就需要建立于具体而坚实的作品接受史、趣味史,借助神经科学、宗教神学理论,予以重建;四,艺术史的“艺术意志”,艺术史演进一与多、内与外的两大张力,决定艺术史气脉流转的复杂精微,尝试提出一个中国艺术史哲学的思想构架,即推动中国艺术史内在演进的“艺术意志”,为“儒道互补,与古为新”的三元动力结构,并由此提出“曲折艺术学”体系性构建的四大要旨。
社会学 经济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二胎生育意愿的价值取向分析
丁宁宁,袁 玥
2018, 37(2): 41-48.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06
摘要
(
395
)
PDF
(1529KB)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往研究大都从外部社会因素和人口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女性生育意愿问题,其基本假设为女性是一个一致性的宏观整体,未考虑女性个体在生育意愿上的差异选择及相应原因。为了弥补相应不足,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6 名城市女性的深度访谈数据进行逐级编码分析,发现可以将城市女性的生育价值观分为个体定位的价值观和家庭导向的价值因素,而个体价值观又可以根据个体意义—生育价值的分类方式,分为独立—责任型,独立—使命型,依赖—责任型,依赖—使命型四类。从生育选择的价值取向相关性来看,家庭导向因素更容易影响依赖—责任型、独立—责任型女性的生育选择,而依赖—使命型、独立—使命型的女性更倾向于基于自我价值观进行生育选择。总之,这种生育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参照效应”对理解女性生育选择的差异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环境管制对污染行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李国柱,杜思涵
2018, 37(2): 49-55.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07
摘要
(
233
)
PDF
(1616KB) (
1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管制政策已经成为影响污染行业空间分布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地域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环境管制的严苛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别。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在对污染行业空间分布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中国污染密集型行业的省际面板数据,可对环境管制与企业空间分布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目前各地区环境管制强度差异对我国污染行业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影响,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东部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在东部内部和中西部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避难所”现象,但这一现象在统计上的显著性不高。另外,劳动力成本、人口密度、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对污染产业转移均产生不同影响。根据研究结论从加强环境绩效考核、制定前瞻性的环境管制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考虑健康影响等方面可提出协调行业分布和污染转移关系的对策建议。
IPO:本源、核心问题与中国的道路抉择
姜树广
2018, 37(2): 56-63.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08
摘要
(
501
)
PDF
(1762KB) (
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处于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权益资本市场源头的IPO 市场矛盾突出,IPO 抑价与股市长期表现不佳,企业上市难而居民投资新股的需求旺盛。2015 年预期开展的注册制改革被迫暂停,亟需对新股发行体制的整体思路进行重新定位。需从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三个维度,对IPO 的本源与核心问题进行探讨,重点厘清权益资本市场发展中面临的谬误,并指出关键的出路。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次矛盾来自对IPO 本源功能的错误配置,供给垄断打破了IPO 长周期、高风险投资的本质特征,引发一二级市场的价值分离,使得市场整体失去长期投资价值。市场化的发行机制为理论和各国实践所认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在于使IPO 归回本源。只有通过放开IPO供给使之与需求趋于均衡,让市场自身经历凤凰涅槃,才是解决整个市场系列问题的根本之路。
法律专栏_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视域与新话语
我国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合法性问题研究——一种软法的路径
韩永红
2018, 37(2): 64-70.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09
摘要
(
339
)
PDF
(1518KB) (
1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如何保证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合法性是我国自贸区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暂时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实施、宪法解释和法律解释以及地方立法,为自贸区先行先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必要的合法性空间。但现有的方法难以全面覆盖和解决自贸区先行先试与现行法律之间的冲突,也尚不能为自贸区制度创新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制定统一的《自贸区法》虽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合法性问题,但并不符合自贸区建设的实际需要。软法具有的制定主体多样性、规范试验性、无正式法律约束力的特点与自贸区制度创新需求之间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契合性。软法或可成为助力自贸区制度创新合法性问题解决的新路径。
网络民意与刑事立法关系反思
霍俊阁,彭 骏
2018, 37(2): 71-76.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10
摘要
(
324
)
PDF
(1419KB) (
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网络民意与刑事立法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建设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就二者的关系现状来看,网络民意与刑事立法还存在诸多不良互动现象。究其根源,在于网络民意监督权的越位干扰了刑事立法权的正当行使以及刑事立法对网络民意的过度回应。为实现网络民意与刑事立法的良性互动,立法者应在引导网络民众达成理性共识的前提下,以刑法与非正式规范、其他部门法的外部协调,及刑法内部逻辑自洽为限度,回应网络民意的立法诉求。
法 律
中国宪法实施的形态变迁
徐大闯
2018, 37(2): 77-84.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11
摘要
(
548
)
PDF
(1449KB) (
2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宪法实施的要义在于基本权利能得到实践。基本权利的“客观法”面向为政治共同体设定了两项义务,即以其内在价值为运行规则以及为基本权利的实现提供条件。在民主国家,公权力的基本运行规则是由法律来确定的,那么宪法审查制度就成为检验上述两项义务是否得到落实的试金石。目前,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尚没有得到良好的运行,即第二项义务的实践脱离了第一项义务的约束,宪法实施仍具有保守色彩,而这正是“革命宪法”和“改革宪法”背后的“进步史观”与施密特式制宪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影像。然而,改革的持续推进不断消解着上述观念的物质基础,且与之相伴的则是公民基本权利“主观面向”的夯实,而这又有助于第一项义务约束力的回归。于是,物质上的变迁和理念上对“制宪权”规范性的注入最终使得宪法实施具有了现代性的契机。
本科法学教育模式的反思与择定——在现实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
雷秋玉
2018, 37(2): 85-93.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12
摘要
(
301
)
PDF
(1495KB) (
1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法学教育摇摆在现实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现实主义法学教育模式在2000 年后作为纠偏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的手段出现,其和科学主义之间强行扭合的结果,造成了浓重的偏实务技能的教育倾向,存在水土不服与法学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新近崛起的新科学主义与我国传统大学教育模式有较大亲缘性与融合性。在法学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应取新科学主义教育模式,重点采用基于德国模式的案例练习课教学法,扬弃美国模式的案例教学法,基础知识与智能训练并重,形成大学法学院与实务部门在技能训练方面的合理分工;在保持大学教育独立自治的前提下,重塑大学法学院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
一种超越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伊万·伊里因的法律意识探究
张桂娜
2018, 37(2): 94-98.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13
摘要
(
331
)
PDF
(1462KB) (
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法哲学史中很少引人注意的法律意识问题成了俄罗斯法哲学家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甚至一度成了他们求解时代问题的突破点。这一研究热潮中的代表人物俄罗斯著名法哲学家伊万·伊里因(1883-1954)的法律意识思想,全面呈现了其法律意识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法律意识不是面向成交制定法的意识,而是面向成文制定法及其全部法律实践背后的法的应然目的和本质的意识,其理论揭示出试图超越俄罗斯法律虚无主义历史传统和法律实证主义现实走向的理论努力。
文 学
“迷楼”:柳亚子与南社文学古典主义的悖论
[德]杨治宜,赵 凡(译)
2018, 37(2): 99-113.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14
摘要
(
309
)
PDF
(1568KB) (
1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晚清诗界革命的继承者,柳亚子的诗大多遵循格律和文体规范,但亦显示出其与现代世界保持关联的不懈努力。柳亚子的文体实验赋予他的诗作一种新颖与现代的大胆品格。这些诗作进一步挑战了新诗、旧诗截然有别的一般观点,展现出中国抒情传统朝向“现代古典主义”的内在演进。古典主义诗歌的实践提供了一条道路,在已经西化和正在西化的现代社会内部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其文化选择乃建基于一种美学倾向。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南社之间的争论并非现代知识分子和传统文人之争;相反,这是现代知识分子内部的冲突。南社力图继承和改造精英文学传统,而新文化主义者则趋向发明一种“替代性传统”。在唐宋诗风格的对峙中,南社的大部分领袖都倾向于选择性地继承(在他们看来)可以承载革命精神的传统的某些形式元素。这赢得了争论,但他们对诗歌形式之伦理功能的信念与其激进对手——新文化运动的偶像破坏者们——事实上如出一辙,使得他们最终不得不接受后者的论点。柳亚子依然不断尝试用新鲜的语言和形式来革新旧诗,但他的实践已然缺乏理论基础:如同一座壮丽的迷楼,旧诗于他成了一座在历史漩涡中必然毁灭崩塌的罪恶迷宫。
《指环王》破与立二元动态性的主题展现
申 霞
2018, 37(2): 114-118.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15
摘要
(
404
)
PDF
(1415KB) (
1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指环王》是一部倡导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奇幻作品。在《指环王》破与立二元动态性的主题展现中,托尔金对传统英雄形象实现了突破与重塑。“小人物可以改变世界”,是托尔金在整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同时,有意转变传统英雄人物原型的书写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外在形象的刻画,而兼顾其内心世界的建构。在《指环王》中,英雄人物的建立不仅要经历种种磨难和艰辛,更要在此过程中完成其自身坚毅品格以及对自我认知的实现。在理想化主题上,《指环王》同样也存在破与立的二元对立性。表现为,“希望”这一主题虽时隐时现,但始终存在并逐渐转向多条路线发展;“信念”的破与立在人物与情节发展推动的对比中得以圆满阐释以及“真实”“善良”“美好”等目标的被毁灭与重建。
哲 学
《老子》“民自化”观念研究
宋德刚
2018, 37(2): 119-123.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16
摘要
(
436
)
PDF
(1438KB) (
1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老子》中有一种“民自化”的观念,指民众在社会伦理生活之中合理地、主动地变化、发展。“民自化”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圣人或者说统治者的“无为”与“自知”“自爱”“自胜”。“民自化”的具体内涵可从三个层面来考察,第一个层面是“自朴”“自正”“自富”,第二个层面是“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第三个层面是“自均”。“民自化”的实现标识着良好社会的形成。在与儒家教化思想的对比下,“民自化”具有三个较为独特和重要的特征:在主动变化中做减法以及简易性;营造适度、宽松的空间、氛围;由人的质朴到社会的质朴,并伴随实质上的趋同性和去等级化。
知与智统一维度下的儒家智德思想研究
孟 凯
2018, 37(2): 124-128.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8.02.017
摘要
(
418
)
PDF
(1427KB) (
2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智”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道德条目之一。儒家关于“智”的思考与“知”交织在一起,基于三个向度展开:“知”与“智”的关系、“智”的内在层次、“智”的实现路径。而“智”的内涵、进路与价值正是在这种交互关系中得以展现。相对于知识性的“知”,儒家更重视实践性的“智”,通过强调“仁”与“智”、知与行的统一,儒家把致“智”的过程理解为成就完美人格的必经之路。儒家有关“智”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儒家知识论的道德化倾向,更多显示为知识与智慧、知识与价值相统一的“道德知识论”意味。在以“知”与“智”的互诠中,儒家“智”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