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01
    现当代诗学研究
    去国诗人的中国经验与政治书写——以北岛、多多为例
    张桃洲
    2011, 30(6):  5-12. 
    摘要 ( 284 )   PDF (1650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考察北岛、多多去国后的诗歌创作发现,正是在对早年经验的疏离与回溯的纠缠中,他们扩展(而不只是延续)了其自身和当代中国诗歌对政治的书写。作为1970年代末“崛起”的朦胧诗的两位代表诗人,北岛和多多去国前后诗作里中国经验和政治意识的延续与变异,体现了跨文化语境中当代诗歌寻求主体性、进行自我建构的多面性。
    “语言的制作来自厨房……”——简论多多诗歌语言的流变
    李海英
    2011, 30(6):  13-18. 
    摘要 ( 325 )   PDF (1629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多自创作伊始就非常注重对语言的思考,创作早期他关注语言的神性本质、自主性等本体问题。侨居国外期间,他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心灵之“光”(aura),积极地探索语言的无意识结构与诗与人与环境的关系。新世纪归国后多多则把对语言的思考与历史、生命、死亡、诗歌等多方面联系起来,对语言自身的内在力量有了更深的诗性体验。通过分析多多在不同时期对诗歌语言的思考和言说可探讨语言与诗人的关系及此关系对其创作的影响,并在诗人的思考中进行再思考。
    论张枣“言志合一”的诗歌写作向度
    赵飞
    2011, 30(6):  19-23. 
    摘要 ( 267 )   PDF (1546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枣的诗歌写作具有语言本体论向度,但这一写作向度的反思背景是“言志合一”。作为过程的诗歌言说在本体上已追问、构造、关联着生命,诗意的涵容过程便也是语言的展开过程。张枣深刻体悟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写作中把握、立足于“言志合一”关系,由此他的诗歌既有语言的精纯唯美,又摆脱了踩语言高跷的危险。同时,他承续到传统的关键点语言,把汉语言的圆润、流转发挥到极致,并最终超越“词与物”、古与今、中与西等二元对立,使其诗歌拥有一种既古典又洋气的旖旎风貌。
    李笠诗歌中的文化母题意象
    赵思运
    2011, 30(6):  24-28. 
    摘要 ( 275 )   PDF (1543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去国诗人”这一特殊群体来说,由于处于异质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认同、文化认同和语言认同,都具有更为丰富的辨析空间。李笠诗歌中的文化母题意象诸如“历史人文意象”、“家族意象”、“母语意象”,体现了民族文化认同中十分丰富的意味。
    文化管理与文化创新研究
    湖北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目标透析──基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协调增长测评
    王亚南
    2011, 30(6):  29-36. 
    摘要 ( 245 )   PDF (2651KB) ( 1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实现良好契合,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应当与经济发展、民生增进实现良好协调。这就需要有一种特定的评价体系,对“十二五”规划既定的“协调增长”目标做出预期测算,并以此衡量文化产业何以才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999~2009年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政策综述
    刘爽
    2011, 30(6):  37-41. 
    摘要 ( 276 )   PDF (1548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政策实践过程主要蕴藏在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立法进程中,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网络政策管理前期(1987~1993年);网络政策管理初期(1994~1998年);网络政策管理发展期(1999年至今)。与国外网络立法及政策制定相比,我国的网络立法和政策制定比较即时迅速,这对我国的网络文化产业实践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领域语言研究
    2005~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编)述评
    高媛媛
    2011, 30(6):  42-45. 
    摘要 ( 287 )   PDF (1611KB)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B系列之一《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编)是“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对语言生活的若干方面所做的年度调查报告,具有“选题丰富,贴近生活;跟进及时,关注热点;受众广泛,服务各界”等特点。《报告》的发布只是一个起步,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外汉语词表研制的新进展——简评《音节和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词汇部分
    翟颖华
    2011, 30(6):  46-50. 
    摘要 ( 382 )   PDF (1551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音节和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词汇部分体现了对外汉语词表研制的新进展、新理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料选取的跟进;口语语料的关注;人工干预的严格控制;基本框架的改进。它比《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更能满足新形势下国际汉语教学的需要。
    “德风、德草”的认知解释
    杨彬
    2011, 30(6):  51-53. 
    摘要 ( 301 )   PDF (1600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一个影响深广的比喻。从表面上看,“德”与“风”和“草”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则如果借助概念整合理论,抽象出这个比喻中的四个心理空间,并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全新的心理网络,就可以显现出“德”与“风”、“草”之间的相似性,让比喻得以成立。
    点校本《续汉口丛谈》人名标点疑误举例
    宋传银
    2011, 30(6):  54-56. 
    摘要 ( 256 )   PDF (1526KB) ( 2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续汉口丛谈》是清代学者王葆心所辑录的一部汉口地方史著作。2002年该书出版了点校本,其价值自不待言。但该点校本中有多处人名标点错误。主要是点校者不明了古人姓氏字号,有的将人名中的字号职官部分点断,引起歧义;有的将本属于人名的字号职官部分误标入文献名中;有的当断不断、将本属多人的误为一人;有的把本属人名的误标为文献名等。
    哲学研究
    从“彼”浪漫主义到“此”浪漫主义——阿多诺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主体性哲学的反思
    李培挺
    2011, 30(6):  57-60. 
    摘要 ( 291 )   PDF (1540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阿多诺放弃了卢卡奇那种积极入世态度的“革命”浪漫主义哲学,从同一性哲学转向了“非同一性”哲学,而剖析其批判指向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哲学仍是一种反对革命总体性主体后的个体性主体的浪漫主义,其实质只不过从“彼”浪漫主义转向“此”浪漫主义。
    正义与社会正义界说
    路振召
    2011, 30(6):  61-63. 
    摘要 ( 304 )   PDF (1525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对正义和社会正义不加区分地混同使用,这无疑影响了对正义的深入理解。在厘清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可为对正义展开深入的讨论提供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正义是人们对社会正义的抽象,而社会正义是正义观在社会生活中的落实与体现。
    对比《周易》与《诗经》女性观之异同
    张荣贵
    2011, 30(6):  64-66. 
    摘要 ( 254 )   PDF (1598KB) ( 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映周朝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周易》与《诗经》,在对待女性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诗经》无疑承继《周易》,不过,《诗经》收集的反映西周晚期以来的诗歌,对女性束缚之严厉,比《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也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即在男权社会较为稳定,男人们管理社会游刃有余时,就会对女性待以宽容;相反,在社会较为混乱,男人们管理社会力不从心时,就会对女性加以责难。
    文艺研究
    《春秋公羊传》的核心思想与流传过程诸论
    马志伟,金欣欣
    2011, 30(6):  67-73. 
    摘要 ( 281 )   PDF (1629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春秋公羊传》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典籍,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当是先秦至西汉初的公羊氏子孙及沈子等一批儒生,成书年代当由口耳相传,至汉景帝初年写成定书;流传过程乃成书后,经与《谷梁传》《左传》的地位论战,两败俱伤,渐至衰微,至清代重受重视;其特点是重在释经(以《春秋》为经),对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堪称“六经”之首。
    论傅山的书学思想
    钟一鸣
    2011, 30(6):  74-81. 
    摘要 ( 321 )   PDF (1640KB) ( 4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傅山的书学思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治伦理层面的,一是艺术技法层面的。就政治伦理层面而言一是提出了“作字先作人”的观点;二是提出了“四宁四毋”的观点。就艺术技法层面而言一是推崇天然浑成的艺术审美境界;二是倡导取法篆、隶的崇古价值取向;三是重视书法实践中的法古。
    史料背后的识见——评《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
    潘盛
    2011, 30(6):  82-85. 
    摘要 ( 267 )   PDF (1534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学界对“新时期文学”时间节点的众说纷纭,《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以文学现场的复杂性、“转型期文学”的过渡性为论述基点,将“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限定于1976~1987这一时间段。该书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入手,把文学知识谱系研究与“场域”研究相结合,既有纵向的历史视角,同时也注意到横向纬度,对被二元模式遮蔽的“新时期”文学现象做出了精确的理解和评价,从理论和史料两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学术创见。
    当前舞美创作走向及其若干元素的变迁
    苑野
    2011, 30(6):  86-88. 
    摘要 ( 223 )   PDF (1596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舞台美术是戏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领域是区别于其他美术创作的特殊行业,不论任何时期、任何剧种,舞台美术都起着推动舞台艺术发展、促进文化进步的重要作用。这个专业也因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进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关注这些发展对艺术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当前,我们已进入一个设计艺术发展的新时期,舞台美术也越来越向综合与多样化和跨学科的方向发展,同时高新技术的融入,给舞美表现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生机。
    美学研究
    美在本色——刘熙载对刘勰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万志海
    2011, 30(6):  89-92. 
    摘要 ( 278 )   PDF (1605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熙载“美在本色”论从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勰的美学思想利用《周易》“白贲”昭示的回归自然论证艺术美在本色,在立论上和刘勰遥相呼应;强调情志的真诚性,要求作者情感真实而不虚伪矫饰;重视艺术形式呈现的自然性,主张在创作上既精心锤炼而又不失自然本色。
    如何理解当代的“认知科学与美学”研究——对《认知美学原理》中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辨析
    梁玉水
    2011, 30(6):  93-97. 
    摘要 ( 227 )   PDF (1540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世界美学研究的科学化方向日益凸显,一方面,认知神经科学需要探索审美认知的机制;一方面,美学要面对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审美知觉的内理。这两个学科的融合,使得今天的美学必然发生审美认知研究转向。但是,由于美学研究中的传统力量和思维习惯,以及对科学的一种人文性偏见,使得这种“认知科学与美学”的研究还有待从思想层面上予以澄清。
    语言研究
    《说文解字》引方言研究述评
    童琴
    2011, 30(6):  98-100. 
    摘要 ( 380 )   PDF (1594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的一个千古绝唱。《说文解字》引用了大量方言,为后人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方言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资料,然而这些成果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我们对《说文解字》引方言已做过的研究做一番梳理,总结成果和不足,以期时贤及后进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说文解字》中所见今新洲方言本字续考
    罗庆云
    2011, 30(6):  101-104. 
    摘要 ( 295 )   PDF (1703KB) ( 3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归属江淮官话的新洲方言,其中有许多常用词语,人们在记录时往往一时难以找到或想到本字。作为论文《〈说文〉中所见今新洲方言本字考略》的续篇,通过对《说文解字》进行详细考释,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今新洲方言对应的本字。
    历史研究
    两汉太常选任及地位动态考察
    孙凯
    2011, 30(6):  105-111. 
    摘要 ( 270 )   PDF (1554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太常作为管理礼仪文教事务的职官,在两汉官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两汉王朝各个阶段礼制建设的发展,太常选任及地位也产生变化;反之,太常这一职官的变化,又对当时整个国家的礼制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两汉时代的太常选任及地位变化,是理解两汉礼制,乃至整个汉代文化史的关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