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东丽.《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义的观念之比较[J].理论学刊,1988(3). [2] 郑福田.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2(1). [3] 刘廷乾.《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义”之比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1). [4] 魏孔泉.《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忠义”的差异性和复杂性[C]//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三辑.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159. [5] 李铮.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忠义思想的批判[J].作家,2008(9). [6] 胡秋香.比较《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八犬传》的忠义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7). [7] 鲁小俊.汗青浊酒:《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7-18. [8] 王齐洲.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35. [9] 陈年希.英雄的颂曲豪杰的悲歌——《三国演义》《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4). [10]蒋文钦.《三国演义》与《水浒》主题思维的演化[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1). [11]马瑞芳.女性意识在《三国》《水浒》中的空前失落[J].东方论坛,1994(4). [12]梁燕,于蕴华.失去自我的生灵——论《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女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3). [13]李智.父系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谈《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是怎样看女人、写女人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6). [14]刘卫华,胡众庆.缺席·物化·异化——《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女性生存状况[J].邯郸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5]陶莉.失落的世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女性描写的比较[J].宁德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16]齐学东.烈女与淫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女性形象比较[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3). [17]白军芳,于唯德.《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中两类人物的双重审美标准[J].西北大学学报,2004(4). [18]石育良.《三国》与《水浒》:两个英雄世界[J].文学评论,1993(3). [19]蒋文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英雄形象的演化[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4(2). [20]关四平.诸葛亮与吴用同中之异的再认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J].东岳论丛,2007(3). [21]罗书华.中国传奇喜剧英雄生成考论——张飞李逵[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4). [22]陈美玲.论性格“强化”的典型人物——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例[M]//辜美高,黄霖.明代小说面面观.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41. [23]徐明安.论《水浒传》艺术典型的开拓创造——《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比较[J].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8(1). [24]傅惠生.宋明之际的社会心理与小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5]陈文新.小说史上的一处重要分野——追寻《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差异之源[C]//水浒争鸣:第五辑.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109. [26]郭兴良.历史小说化的突进——《三国》《水浒》比较谈片[J].曲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9(4). [27]林苹.一脉相承的历史小说——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28]齐学东.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浅谈二书之不同[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专刊). [29]崇安,常枫.关于《三国》与《水浒》的对比和联想[J].成都大学学报,1999(2). [30]王晓家.《水浒》作者考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48. [31]王晓家.《水浒》琐议[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214. [32]林同,白薏.《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辨证[J].曲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7(2). [33]王学泰.游民意识与中国社会[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16. [34]杨义.新诠释学下的《三国》《水浒》《西游》: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史诗[M]//辜美高,黄霖.明代小说面面观.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4. [35]徐子方.悲剧之生命生命之悲剧:《三国》《水浒》作家作品比较论[J].明清小说研究,1997(2). [36]邱强,胡吉省.史诗精神与《三国演义》《水浒传》[J].台州学院学报,2004(2). [37]郑海涛.论词对明代章回小说叙事系统的建构——以《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为中心[J].明清小说研究,2008(2). [38]曾春燕.各放异彩熠熠生辉——试析《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语言艺术之不同[J].南方论刊,2001(11). [39]宋培效,刘宝琴.白璧微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原因简析[J].承德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0(1). [40]徐燕.论隋唐系列小说不能跻身名著的原因——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J].求索,2009(11). [41]杨子彦.论“三国气”与“水浒气”[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42]焦洁.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择主而事[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