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编委会
书刊订购
栏目建设
English
期刊社主页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审稿系统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全年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下载排行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现当代诗学研究
论罗羽诗歌的“植物诗学”
李海英
2012, 31(3): 5-11.
摘要
(
311
)
PDF
(1712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罗羽的诗歌中“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既是诗歌内部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与诗人情感的图腾,也是一种对自我、 对社会、对人类的表征与人类生存处境的转喻,同时他诗中的“植物”还是一种地方志的铭写,是使写作更加有效的特殊的感受方式与感受力的显现。对“植物诗学”的敏悟使罗羽的写作逐渐呈现出具有自身个性的美学特征,并使他的诗歌具备了尖锐的力量与复杂性。
轮回与上升:陈东东诗歌的声音抒情传统
翟月琴
2012, 31(3): 12-17.
摘要
(
234
)
PDF
(1628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陈东东是与传统结合较为紧密的诗人之一,他以声音的诗学传统来完成诗歌轮回与上升的抒情功能。陈东东诗歌的声音指向音乐性的情感表达,在情绪与意义的追求中寻找其自觉的生命律动,从而为新时期以来声音诗学系统的建构提供了个案性的依据。
肖像·游移·风湿病——西渡诗歌论
张光昕
2012, 31(3): 18-25.
摘要
(
188
)
PDF
(1642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几幅诗人西渡肖像的解读,可发明一种诗歌的“人脸识别术”,为对其作品的深入研究配制一串因地制宜的钥匙。依靠它的帮助,我们发现了西渡诗歌各个层面上的游移特征,并得以猜测这种特征的发生机理,即潜藏在诗人身体经验里的“诗歌风湿病”。这种以“湿”为核心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孳乳、润滑了身心、群己和天人三重关系,也为诗意在世界上的普遍“传染”制造了一个有效的环境。
打造教育部名栏寻求学报的质变——《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建设
朱现平,刘洁岷
2012, 31(3): 26-29.
摘要
(
259
)
PDF
(1606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直以来,学术期刊界对新诗诗学的研究缺乏有规划的、长远的专题探讨,正因为该领域研究的不成熟与难度,也就构成了该研究场域的宽度与深度,且具有持续进行学术投入的价值。“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专题性的组稿策略、宽进严出的择稿原则、顶尖作者的扎堆效应、栏目主持人的公信力与号召力等办栏措施以及多种旨在建设栏目的“专项工程”,力图使栏目具备“人有我全、人优我精”的竞争优势,而打造出一个代表我国高校在现当代诗学研究领域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学术声誉、为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为相应学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校学报品牌栏目。
领域语言研究
论网络谐音词语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周建民,杨扬
2012, 31(3): 30-35.
摘要
(
496
)
PDF
(1628KB) (
8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网络谐音词语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任意性、理据性、倾向性、衍生性等特点,据其书写形式可分为汉字谐音词语、外文谐音词语、数字谐音词语及混合谐音词语四类。网络谐音词语在网上运用较多,部分也渗透到日常语言中,其表达效果主要为新颖、简洁、形象、含蓄、诙谐等。
世纪之交的中国语言生活——“语言与传播”丛书述评
高媛媛
2012, 31(3): 36-43.
摘要
(
284
)
PDF
(1641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语言与传播”丛书是新世纪以来展示我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成果的一个窗口,也是语言生活研究的重要成果。全套丛书可以分为理论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研究,语言生活现象研究,语言应用专论等七个方面,记录了我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具有一定的探索创新性和实际参考价值。
颜色词释义与收词的比较研究
崔乐
2012, 31(3): 44-47.
摘要
(
178
)
PDF
(1611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颜色词可以从释义模式、词性标注、收词状况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考察《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评析“红、橙、黄、绿、青、蓝、紫”在不同维度的异同,并结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于颜色词的释义情况,可以发现前两者的不足,优化编纂结果。词典应统一颜色词的释义模式,使释义模式与词性保持一致,修改具有歧义的释义语言,改进词性标注,补充“X色”的收词,使颜色词的收录更为完善,以便词典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融合与矛盾
欧阳功林
2012, 31(3): 48-53.
摘要
(
253
)
PDF
(1627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此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合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条件,是找到市场经济理论与思想建设的契合点。
列宁社会研究的根本方法及时代价值
储著斌
2012, 31(3): 54-60.
摘要
(
205
)
PDF
(1631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理论体系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珍视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长期以来,人们注意较多的是经典作家作出的具体论断和结论,而对其社会认识论的科学方法则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列宁社会研究的方法,形成了科学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列宁研究社会现象和分析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列宁强调没有唯物辩证法就不能阐明社会关系,坚持社会研究方法中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性,主张用辩证观点分析一切事物,注重运用辩证法解决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在现代,唯物辩证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提高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认识方法,是落实中央关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的实施方法。
文艺研究
宏大话语与卑琐现实的喜剧:论残雪先锋派时期小说
杨小滨
2012, 31(3): 61-68.
摘要
(
293
)
PDF
(1652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残雪早期的先锋派小说在反讽的向度上有力地揭示了宏大话语与现实的错位,从而凸显了个人与群体的交往困境。从1980年代中期的《黄泥街》
[1]
,到1980年代末的《突围表演》
[2]
,到1990年代初的《思想汇报》
[3]
,残雪的小说话语始终以主导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观、绝对叙事来处理空洞、错乱的日常事件——《黄泥街》描述了一个意识形态化的社群如何生存于华丽而虚拟的主流话语中,《突围表演》记叙了街坊邻里如何在高尚话语的框架里将现实世界设立成趣味盎然的卑琐现实,《思想汇报》则书写了个人幻想如何以崇高话语虚构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展示了荒诞不经的人际关系。
历史变迁亲历者的精神气质——1990年代老生代知识分子散文研究
李刚
2012, 31(3): 69-75.
摘要
(
236
)
PDF
(1639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散文作为知识分子最朴素与最直接的一类表达方式,在上个世纪1990年代迎来了又一次高潮。1990年代的“散文热”表明知识分子通过散文的写作确认了自我的身份认同,同时也让日渐边缘化的文学看到了一丝希望与可能的发展方向。在1990年代众多的散文经典中,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感受到20世纪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变迁,1990年代老生代知识分子的散文创作,以宽容又求真的态度,知性又灵动的发现,智慧又平和的表达,树立了老生代知识分子长者、学者、智者的高蹈风范,提升了1990年代散文的总体品质。
新时期乡土叙事的生态解读——以路遥、贾平凹的小说为中心
陈新瑶
2012, 31(3): 76-79.
摘要
(
270
)
PDF
(1613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时期乡土小说在主题表现与人文描写层面重新续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精神联系。特别是作家路遥与贾平凹等人的创作,从精神生态与文化生态着手,对社会转型期乡村知青的生存焦虑与精神成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自然万物赐予人类生命的精神资源进行了肯定与赞美。新时期乡土小说所蕴涵的生态意识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文明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拟话本小说物欲叙事的宗教关怀
杨宗红
2012, 31(3): 80-84.
摘要
(
217
)
PDF
(1699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逐利之风盛行,并进一步影响到小说的物欲书写。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物欲书写主要有神助型、命定型、善恶报应型三种。这些物欲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好财好货的肯定,对个体生命苦乐的关注与本真生命的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伦理的关注以及重建道德秩序的愿望,具有“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意蕴。
卢梭生态美学观之现代阐释
吴伟萍
2012, 31(3): 85-88.
摘要
(
201
)
PDF
(1607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自然——人构成统一生态系统的原则下,从自然生态和谐美、人性生态美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层面出发解读卢梭作品中蕴含的生态美学观。卢梭对自然的独特阐释,表达了以自然对抗文明的生态审美旨趣和审美价值观。而他对人性生态美的向往与塑造,则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命存在的高度关注,折射出卢梭深厚的人文情怀。对卢梭生态美学观的探讨和阐释,可从理论层面进而到实践层面为解决当今人们所面临的生存方式危机和精神危机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开拓一条新的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之路。
哲学研究
《世说新语》中“礼”与“情”的冲突与调和
杨卓
2012, 31(3): 89-92.
摘要
(
231
)
PDF
(1710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世说新语》是记载汉末至魏晋这一较长时期内士人言行的重要著作,其中对于“礼”、“情”本质的辩论不乏佳妙言说。魏晋士人越过汉儒视野而上溯周孔,“礼”的社会功能得到了逐步调整,并重新拾起对人性的内在品格的重视,大体上呈现了“重礼扼情——越礼任情——纳礼于情”这一脉络。
“诚之”至“诚”:朱熹“中和”思想探微
李山河
2012, 31(3): 93-96.
摘要
(
234
)
PDF
(1705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和”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部分。然在过去关于“中和”思想的研究中,多为关注“中和”本身的横截面剖析,而缺乏从纵向角度对“中和”思想的实质内涵与意义结构进行深描。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从“心统性情”的角度出发辨析厘清了本体论与功夫论的理论位置,进而指出了“中和”思想的意义结构在于人由“诚之”至“诚”的自我完善过程。
历史研究
传统区划与民初地方秩序的变迁——以湖北咸丰县为个案
李里
2012, 31(3): 97-102.
摘要
(
246
)
PDF
(1635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学界对于民初地方秩序的演变多从“国家(官治)——士绅(自治)”的二元模式着手,将其过程视为士绅逐渐取代国家的单线演化过程。然而,地方的传统内部差异在该过程中的影响,往往被忽略。民国初年,湖北咸丰县在延续清前期已经形成的“内外四里”区划格局的基础上,扩大为宗教与政治的二元中心对立。
语言研究
《集韵》《类篇》“一曰”义初探
①
杨小卫
2012, 31(3): 103-108.
摘要
(
396
)
PDF
(1758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集韵》《类篇》中收有一些“一曰”义,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假借、引申、通假是“一曰”义的最重要来源。《集韵》《类篇》中的“一曰”义反映出宋代人已经意识到语义的系统性,用“一曰”的形式区分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和假借义等。
传播学研究
文化交涉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之建构
吴光恒
2012, 31(3): 109-111.
摘要
(
248
)
PDF
(1699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课题,国家形象的建构越来越为世界所普遍关注。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必须克服与超越“西方现代性”的陷阱,以作为哲学化的伦理学之儒学与现代性的生活意识为内涵,构建起主体性的价值观念,且站在“文化交涉学”的立场,突出“如何与世界交往”的时代主题,探索国家形象建构的途径与方法,建立起现代性的国家·国民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