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间”在20世纪中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论题,但“民间”并非自在自呈的对象,而是多种话语力量博弈和争夺的场域。现代话语在自我建构过程中不断借壳于“民间”,因此,“民间”实是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在现代话语假借挪用“民间”的过程中,“民间”被建构为学科领域(民俗学、民间文学)、新诗资源(歌谣作为新诗形式资源)、文学史分析框架(“民间的隐形结构”等)和一种诗学价值(“民间写作”)。“民间”逐步脱离其实体性,而转变成一种本质化的价值。无论是五四时代胡适、俞平伯、周作人、刘半农等人,还是1990年代的“民间写作”,一种借助“透视法论证”“拟写与对冲”及“过滤与提纯”策略的独断性批评大行其道。重审20世纪这段“民间”话语史,意在反思文学批评的排他 性,呼唤一种反思进化论思维,兼容多元价值的批评伦理。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