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学术 ›› 2021, Vol. 40 ›› Issue (6): 86-96.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1.06.009

•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诗学话语借壳的“民间”:现代溯源及伦理反思

陈培浩   

  1.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州 350007
  • 收稿日期:2021-02-27 出版日期:2021-12-15 发布日期:2021-08-20
  • 作者简介:陈培浩,男,广东潮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cphcat12@163.com。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现代汉诗的整体性研究”(20&ZD284)

The“Folk”Used as Shell by Poetic Discourse:Tracing the Source of Modernity and Ethic Reflection

CHEN Peihao   

  • Received:2021-02-27 Online:2021-12-15 Published:2021-08-20

摘要: “民间”在20世纪中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论题,但“民间”并非自在自呈的对象,而是多种话语力量博弈和争夺的场域。现代话语在自我建构过程中不断借壳于“民间”,因此,“民间”实是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在现代话语假借挪用“民间”的过程中,“民间”被建构为学科领域(民俗学、民间文学)、新诗资源(歌谣作为新诗形式资源)、文学史分析框架(“民间的隐形结构”等)和一种诗学价值(“民间写作”)。“民间”逐步脱离其实体性,而转变成一种本质化的价值。无论是五四时代胡适、俞平伯、周作人、刘半农等人,还是1990年代的“民间写作”,一种借助“透视法论证”“拟写与对冲”及“过滤与提纯”策略的独断性批评大行其道。重审20世纪这段“民间”话语史,意在反思文学批评的排他 性,呼唤一种反思进化论思维,兼容多元价值的批评伦理。

关键词: 民间, 民间写作, 歌谣, 现代性, 诗学话语, 批评伦理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