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6-30
    政治学
    社会公共治理论
    金德万
    2007, 24(2):  5-9. 
    摘要 ( 164 )   PDF (822KB) ( 2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公共治理的理性前提:社会的根本关系是利益关系,社会共同体成员有保障与维护利益的需要;社会的根本属性是共同的价值选择,有认同与包容各种利益关系的需要;社会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矛盾与矛盾运动,有正视矛盾与差异、处理矛盾的需要.公共治理实践的现实逻辑:以民主政治建设为基础,科学推进社会公共治理,以法治为规范,科学调理社会公共秩序,以公平正义的制度关怀为重点,科学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在社会建设中,公共制度安排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科学的公共治理提供保障.
    政治秩序与中庸之道——浅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传统基础
    孙江涛
    2007, 24(2):  10-13. 
    摘要 ( 250 )   PDF (599KB) ( 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庸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秩序的构建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它不仅为这种秩序提供了合法性基础,而且也为其提供了安全保障.中庸之道作为一种理念标准和终极目标,应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
    刘建新
    2007, 24(2):  14-17. 
    摘要 ( 192 )   PDF (606KB) ( 2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新的世纪,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突出"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既要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努力从制度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阐释.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思想浅探
    王艺
    2007, 24(2):  18-21. 
    摘要 ( 197 )   PDF (529KB) ( 2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内在地包含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并以新的时代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凸显了人是社会发展主体的人本理念,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动因的人力思想,人是社会发展目的的人本观念,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等思想意蕴.
    论何香凝的国民党情结
    邓正兵,郭婧
    2007, 24(2):  22-27. 
    摘要 ( 241 )   PDF (1045KB) ( 2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香凝的国民党情结是指她对国民党的无比热爱和崇拜之情.这种特殊的感情影响着她的思想和行为,并使她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那就是一再为维护、捍卫国民党的地位和形象而努力.何香凝的国民党情结在其早年的革命经历中形成,其后的政治生涯都深受这个情结的影响.她在大革命失败后在政治上走了一段弯路,后来认清了形势,与蒋介石、汪精卫分道扬镳,再到后来建立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为国民党左派领袖等等,都与其国民党情结密切相关.
    论江泽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创新思维
    李霞
    2007, 24(2):  28-30. 
    摘要 ( 206 )   PDF (430KB) ( 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对新世纪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作的极富理性的战略思考,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作出了创新性的提升.
    评析邓小平领导的1975年整顿
    赵希秋
    2007, 24(2):  31-35. 
    摘要 ( 213 )   PDF (716KB) ( 1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邓小平领导的1975年整顿是党纠正"左"倾错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党的八大路线的恢复和发展,下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新路线;它是拨乱反正的先导、改革的试验;它作为邓小平理论的孕育,为我国后来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来源.
    中国夷夏观与美国软权力论的异同
    曹升生
    2007, 24(2):  36-40. 
    摘要 ( 200 )   PDF (920KB) ( 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夷夏观主要是指中原农耕文明对北方游牧民族所抱持的一种引而不发的防御性政策,而软权力理论认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精神元素构成了美国的权力资源,赋予美国在相互依存的世界政治中很大的优势.中国夷夏观与美国软权力论在诸多方面有可比之处,如都根源于文化上的优越感,注重道德感化,承认军事效用的有限性;但二者在所反映的民族性上有差异,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也迥然有别,精神主旨也大不相同.这种比较能够增进我们对软权力理论的消化吸收.
    略论印度的崛起及其前景
    邓红英
    2007, 24(2):  41-45. 
    摘要 ( 195 )   PDF (791KB) ( 1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国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印度一直努力谋求世界大国地位,采取了大力发展经济、推行科技兴国战略、积极提升军事实力以及施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国力的快速增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印度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国内外众多问题的存在使得印度的崛起不会一帆风顺.
    论罗斯福的德国政策对德、美历史巨变的影响
    胡才珍,左昌飞
    2007, 24(2):  46-51. 
    摘要 ( 244 )   PDF (933KB) ( 1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就任美国的第32届总统起至二战后初期止,美国对德政策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即美国在绥靖德国失败后,把德国作为主要敌人,先进行狠狠的打击,从军事上彻底摧毁法西斯德国,然后对德国进行重塑.罗斯福的德国政策对二战后德国作为和平大国崛起与美国作为霸权大国崛起的历史产生了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国内研究述评
    王浩斌,王飞南
    2007, 24(2):  52-56. 
    摘要 ( 192 )   PDF (597KB) ( 1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科学理解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研究,在概念的界定上,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界定为一门"解释"、"理解"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在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对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具体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研究方法上,尽管运用了科学的哲学解释学方法,但方法论创新的程度还很不够.
    亚里士多德与霍布斯对人与政治关系认识的比较研究
    艾克文
    2007, 24(2):  57-61. 
    摘要 ( 249 )   PDF (745KB) ( 2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亚里士多德与霍布斯作为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他们思想上的区别可以说就是西方政治哲学"古代性"与"近代性"的区别.其中亚里士多德持有的是一种自然的政治观,他认为人的政治属性是其自然本性,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需求,从而肯定了人与政治两者之间的和谐与一致.相比之下,霍布斯的权力政治观则认为政治社会并非产生于人的本性,它是一个人造物,是一部用来纠正自然的不足的机器.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正是以一种彻底的个人主义和毫不掩饰的绝对主权主张这种极端的方式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中人与政治的紧张关系凸现了出来.
    武汉学研究
    关于武汉城市文化个性的几个问题
    涂文学
    2007, 24(2):  62-67. 
    摘要 ( 200 )   PDF (1052KB) ( 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神鸟文化、最市民化的城市、码头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武汉城市文化个性.武汉城市文化个性有浪漫的文化基因,其城市文化个性中的积极方面表现为广泛吸收、兼容并蓄,有接纳外来文化的气魄和气度;武汉人生活真实自然,有亲和力,不矫情虚伪;码头文化的流动性使武汉及城市文化多元荟萃,富有开放性,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异质文化.武汉城市文化个性中的消极方面表现为追求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的眼光,敢于创新却缺乏持久的恒心;缺乏厚重感,显得肤浅浮泛;小市民气、市井之气不同程度存在.
    台北庋藏丰富的近代武汉史料
    田子渝
    2007, 24(2):  68-72. 
    摘要 ( 222 )   PDF (836KB) ( 1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台北庋藏十分丰富的武汉-湖北地区近现代史料,其主要庋藏档案单位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国史馆"和"国防部"史政局.台北的资料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权威性(以档案资料为主).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对于湖北-武汉1927年以前的档案资料严重缺失,但台北珍藏相当丰富,特别是武汉国民政府和武汉抗战两个时期十分集中,仅前者档案就有1.8万份、3000多万字,其他则散见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这些资料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格外珍贵.它们真实地反映了湖北-武汉建国前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是近现代研究的资料宝库.
    督鄂期间张之洞的多种经济作物种植观
    刘亚玲
    2007, 24(2):  73-76. 
    摘要 ( 142 )   PDF (693KB) ( 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督鄂期间的张之洞极为关注湖北农业的发展.围绕着改变湖北近代农业结构及落后面貌的思考与实践,张之洞的多种经济作物种植观逐渐形成.他明确了种植作物的种类和方法,提倡引进和采用西方近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他的多种经济作物种植观及实践推动了湖北农业近代化进程,其思想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经济学
    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产业价值链分析
    单春红,于谨凯
    2007, 24(2):  77-81. 
    摘要 ( 210 )   PDF (797KB) ( 3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中国制造业从大多承接国际制造业价值链上的生产环节,到开始更多地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技术环节.因此,要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成为跨国公司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政府则通过制定相应产业政策引导跨国公司把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
    法学
    法治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刘茂林
    2007, 24(2):  82-85. 
    摘要 ( 161 )   PDF (555KB) ( 3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不仅有助于加强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而且农村法治建设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形成和建立我国的法的理论和法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就内涵而言,"新农村"是以现行宪法制度为前提,以宪法所致力于构建的宪法秩序为基础的社会状态,并且这种社会状态应该是以法律为主要治理模式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涉及农民主体地位、农村经济、农村治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等六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地方立法的主要问题及其反思——以湖北省为例
    秦前红,曾德军
    2007, 24(2):  86-91. 
    摘要 ( 221 )   PDF (955KB) ( 3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方立法在我国法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权力机关缺乏必要权威、政治生活中的行政主导模式以及公众缺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自觉等因素,地方立法存在僭越中央专属立法权、地方立法权限范围模糊、地方立法主体之间立法权限不明、地方权力机关立法主导丧失等问题.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应最终加以解决.
    论宪法平等权对税收立法的拘束
    朱孔武
    2007, 24(2):  92-96. 
    摘要 ( 177 )   PDF (735KB) ( 1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是平等权原则在我国法制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步.平等权原则对于全部国家公权力具有拘束力,纳税负担平等作为宪法平等权原则的下位原则,体现为量能课税原则,并具有宪法上的效力,拘束税收立法.税收负担平等的标准就是合理的差别待遇的标准,构成平等权原则在税收立法、行政和司法领域的判准.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
    曾哲
    2007, 24(2):  97-100. 
    摘要 ( 190 )   PDF (650KB) ( 2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重视和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做法的继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是一个划时代的民主概念,也是一个全新的制度设计,它是在党领导下亿万农民的宪政创举,它联结着中国农民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与未来,是为当今世界各国关于农民最良性的管理制度,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治理模式和基层民主建设的制度创新,它的产生和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国家的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生活民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支持.
    教育学
    高校全面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邓传德,范雄飞,孙华等
    2007, 24(2):  101-104. 
    摘要 ( 218 )   PDF (627KB) ( 2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面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对立物不是应试教育或科技教育,而是专门教育.我国高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改革举措的角度进行审视,还存在一些弊端,必须深刻转变专业教育的思想观念,走出传统的课程设置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社会性与功利性、人才全面素质培养与就业需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深层次关系问题.
    学科建设与外文期刊资源的利用
    陈华
    2007, 24(2):  105-108. 
    摘要 ( 199 )   PDF (644KB) ( 2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校图书馆应围绕学校发展总体目标责任制及办学特色,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坚持"集中资金、重点保障"的策略,建立适合学科发展的纸质文献与网络电子文献并重的外文期刊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不断解决建设进程中的新问题,以支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满足高校师生对外文期刊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提高外文文献的利用率.
    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黄唯
    2007, 24(2):  109-112. 
    摘要 ( 210 )   PDF (807KB) ( 2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生活已被网络改变的时代,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下降,具体表现:阅读的时间减少;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功利性阅读渐强.图书馆的公益性、教育、服务性职能,决定了它在推动全民阅读、构筑学习型社会中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图书馆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图书馆自身的客观性质及职能决定了它的主体地位,图书馆在推动全民阅读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它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