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宁.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1). [2] 陈建初.汉语语源研究的文化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2). [3] 孟蓬生.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王宁,黄易青.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5] 黄金贵.评王力的同源词与同义词关系论——兼谈同源求异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6] 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和验证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4. [7] 张仁立.从思维角度分析同源词的产生[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8] 陈建初.汉语语源研究中的认知观[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5). [9] 陈建初.论“凓”“慄”同源——语源研究中的认知观刍议[J].古汉语研究,1999,(4). [10]周光庆,王一军.汉语义类的形成及其哲学意蕴[A].汉语辞源研究:第一辑[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11]雷缙碚.从概念形成的角度分析同源词的词义联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12]侯占虎.对“音近义通”说的反思[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4). [13]黄易青.论上古汉语同源词的“义通”[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文学卷(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