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 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 E·D·赫施.解释的有效性[M].王才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6]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 张明.阅读活动:作为文学意义的本体存在之维[J].新疆社会科学,2004(3). [9] 汪正龙.文学意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