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 郭列夫.新哲学——唯物论[M].瞿秋白,译.北京:原野出版社,1949. [3]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7-158. [5]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第3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1. [7]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8]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9]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李达.李达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12]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代中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资料室.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选辑: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3]列宁.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4]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上海:商务出版社,1982. [20]杨国荣.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