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3). [2] 戴光晰.人性与兽性的抗衡[J].当代电影,1995(4). [3] 洁泯.人性与兽性[J].文艺争鸣,1994(1). [4] 郝明星.集兽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孤独反抗者[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 [5] 吴小美,常立霓.“人性”与“兽性”的深度艺术表现[J].名作欣赏,1998(4). [6]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82. [7] 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9. [8] 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6. [9] 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多样性[M].王芷,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05. [10]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M].陈家宽,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1-163. [11]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年5卷6号. [12]黄霖.“人”在《金瓶梅》中[J].上海大学学报,2006(4). [13]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J].杨进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64. [14]施韦泽.我的生活和思想:一个自传(序言)[M]//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进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曾繁仁.生态美学视域中的迟子建小说[J].文学评论,2010(2). [16]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9. [17]米尔班克.在孤独中,一个芬兰思想家假定的大灾难[M]//彼得·休伯.硬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