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8-15
    上一期   
    目 录
    《江汉学术》2024年第4期目录
    《江汉学术》编辑部
    2024, 43(4):  2-4. 
    摘要 ( 67 )   PDF (1142KB) ( 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语言学专栏_领域语言研究
    国家语言治理体系及其性质与建构原则
    王世凯
    2024, 43(4):  5-13.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01
    摘要 ( 90 )   PDF (1327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家语言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科学的国家语言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语言治理体系和国家语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是构建语言文字工作治理新格局、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语言治理体系是为了实现高效管理语言事务、科学调控语言资源、妥善解决语言问题、积极消除语言贫困、逐渐提高资源效益、和谐语言文字生活、切实保障语言权利、不断提升语言活力、永久保护语言生态的目标而构建的实现国家语言治理现代化的一套系统,主要包括国家语言治理的结构体系、功能体系、制度体系、方法体系、运行体系。国家语言治理体系具有系统性、阶级性、民主性、异质性、跨语性和跨域性等特征,国家语言治理体系的建构要遵循历史传承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民主治理原则、法治思想原则以及中国实践原则。
    中国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治理政策研究
    谢 倩
    2024, 43(4):  14-21.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02
    摘要 ( 63 )   PDF (1309KB) ( 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级城市纷纷开展了国际化语言环境治理工作。通过对2011—2023年间13个省市公布的16份有关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的官方政策,采用KH Coder软件和NVivo软件进行文本分析和政策工具分析,可以总结出当代中国城市国际化进程中语言治理政策的特征词汇和政策主题:重塑现代城市中多语景观,建设城市多语信息化体系,提升政府多语服务,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发展多元化社会中多语能力。此外,研究发现当前政策侧重能力建设型和组织型政策工具,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治理已经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多部门参与的组织工作格局,但是宣传工 具和评估反馈机制比较欠缺。当今社会已处于智能时代,我国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智能语言服务,探索智能语言技术在城市各领域中的应用和服务。
    社会学
    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共同富裕的耦合效应——基于均等化、可及性双重视角
    何继新,邱佳美,夏五洲
    2024, 43(4):  22-34.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03
    摘要 ( 64 )   PDF (1910KB) ( 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本公共服务与共同富裕因彰显的民生性与普惠性特征而呈现出价值耦合关系属性。基于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全国及四大区域各系统耦合水平发展态势和演进特征,结果显示:首先,在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全国及四大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前者水平普遍低于后者;其次,在二系统、三系统耦合水平方面,两类耦合度发展趋势和变动特征相似,相对水平逐年递增,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差异较大;最后,在三系统动态演进方面,我国耦合发展水平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中部和东北在部分年份存在分化现象。由此,可在全面认识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共同富裕匹配现状的基础上,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共同富裕进一步融合发展提出对策。
    社会发展视域下的“国家—社会”关系研究变迁——以对非营利领域的考察为中心
    吴雪萌
    2024, 43(4):  35-45.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04
    摘要 ( 54 )   PDF (1431KB) ( 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既往国内非营利研究主要以社会组织反映社会,开展“国家—社会”关系研究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这一思路愈加面临对现实的阐释困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及民间驱动力的持续下,社会形态呈现了从简单到立体再到广泛参与的三种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公益领域以其公共利益目标吸引了最广泛的社会主体参与,生长出多元社会主体的丰富实践与广泛关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规模庞大的先锋力量。互联网公益的兴起将这一趋势推向高潮。以社会组织反映社会的既往研究思路,已经难以阐释主体更加多元、构型更加立体、联系更加普遍的当下社会状况。推动“国家—社会”关系研究向“以社会公益反映社会”的思路转变,对于准确、深入阐释当下“国家—社会”关系状况具有必要性。研究思路的转变并不是对既往思路的否定,而是对既往思路的时代调适和有力发展。
    中国生育支持政策研究的热点与展望——根据CNKI数据库文献的可视化计量分析(2013—2023)
    何 炜,马 艳
    2024, 43(4):  46-57.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05
    摘要 ( 221 )   PDF (2235KB) ( 1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人口政策变化的新背景下,如何发挥生育支持政策的作用,提高生育率,已成为我国人口领域和公共政策领域的重要议题。以2013—2023年CNKI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分析我国生育支持政策研究的知识图谱、特征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研 究发现:生育支持政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生育意愿、生育支持的理论与经验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等方面。在2013—2023的生育政策演进历程中,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13—2020年的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为2021—2023年的快速升温阶段。未来应从营造鼓励生育的文化氛围、建立“生”“育”“养”成长周期全覆盖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健全经济补贴制度以及完善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开展研究,以实现我国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法律专栏_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视域与新话语
    公益维权律师的职业性与制度化——以典型案例的“过程—事件”分析为视角
    张正州
    2024, 43(4):  58-65.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06
    摘要 ( 66 )   PDF (1318KB) ( 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律师的职业化进程紧跟中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在法律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下不断展开,转型社会的公益维权实践逐渐催生出公益维权这一新兴律师群体。公益维权律师积极介入社会利益纷争,推动公益维权,实现个体权利诉求的满足或群体利益目标的达成,进而指向政策优化乃至制度变革,具有显著的职业性。在公益维权实践中,通过将具体个案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外部化”操作,公益维权律师赋予具体个案以舆论影响力,将案件变成事件,在成功获得“维稳关注”之后,就应该再将事件变成案件、盘活制度资源,使公益维权个案“再法律化”,从而能够最终在制度化渠道之内得到妥善处理。把握公益维权事件过程中的行动策略,凸显公益维权实践的目标指向,扩展公益维权的制度变革效应,有利于增进公益维权律师的群体内聚与职业整合,最终实现公益维权这一新兴律师职业的制度化。
    院庭长阅核制如何破解审判监督管理的问题循环
    郝世坤,郭沙沙
    2024, 43(4):  66-76.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07
    摘要 ( 283 )   PDF (1281KB) ( 2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阅核制是压实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责任的重要方式。院庭长阅核制改革具备法理基础,符合“认识反复性”辩证规律和彰显问题意识等正当化基础。但因监督范围和方式等变化,该制度仍面临过分干预法官独立判断、忽视诉权保障等理论困境;也存在影响司法改革系统性,模糊权责边界 和异化为审批制的制度风险。要破解审判监督管理实践的问题循环,必须树立“人民中心主义”和“法律思维模式”理念,并以此指导和完善院庭长阅核制。同时,应强调优化绩效考核、完善分案模式等配套措施改革,实现审判权与审判监督管理权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历史叙述与言说中的1980年代女性诗歌及其反思
    冰 马
    2024, 43(4):  77-86.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08
    摘要 ( 58 )   PDF (1365KB) ( 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因主体性创作实践于1980年代发生的中国“女性诗歌”,历经民间(内部印行)刊物及稍后的公开出版物尤其是诗歌选本的筛选、发表、传播和甄别,再经过21世纪前后出现的一波文学(诗歌)研究和史著叙述,完成了一个完整地被“经典化”和“历史化”的早期进程。这类具有相对“现场性”的归纳、总结或概述建构的女性诗歌发生期的历史知识系统和历史形态,逐步在批评界和研究界沉积为一定程度和范围的“不言自明”的历史认知结构,更给其后的研究造成相对于“本事”而言的错谬性困扰——甚至有研究者以这种认知指导进一步追述其发生期及其文学与理论话语空间的研究工作。因此,以那些初步形成的经典化、历史化成果为基础和先验性结论生成了一系列被误解的甚至具“本质化”症候、因果逻辑倒置的论证与叙事。
    21世纪新诗影像化实践的边缘叙事
    赵双娟
    2024, 43(4):  87-95.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09
    摘要 ( 60 )   PDF (1299KB) ( 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视觉文化兴起以及新诗危机论的推动下,新诗影像化实践在21世纪初步形成热潮。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的立体形态来表达诗歌、塑造形象、讲述故事,生产出一个“诗人生命人格实践”的艺术文本。21世纪新诗影像化实践关注边缘群体,以诗歌创作和生活遭遇为底本,致力于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挖掘与呈现。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借助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赋予边缘人物以情感主体的地位。借助诗乐一体、诗画一律等传统美学观念,可生成诗朗诵和诗意图两种艺术形式,以来自民间/乡村的声音和图像,传达出现代工业社会下边缘群体的反抗。而以人物游历活动为中心,建构的情感化声音和奇观化图像,则使被压抑的边缘群体在打破现存社会规范的行动中获得狂欢式体验。21世纪新诗影像化实践,可使新诗成为身体与情感共同参与的诗意作品,成为内在于生命的实践行为,重新恢复新诗切入现实、表现传奇的能力。
    文学 哲学
    文学语境的维度构建及其理论融通
    徐 杰
    2024, 43(4):  96-106.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10
    摘要 ( 80 )   PDF (1363KB) ( 1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语境诗学”的理论构建与多媒介时代的文艺现实相契合,也与21世纪文艺理论的学术趋势相一致。“文学语境”的概念界定为维度构建规定了基本内涵,即其关系性、意义性和场域性。中西方文论中语境观念的迭代形成了文学语境的四个内在维度:“文内语境”强调文学作品内部结构的有 机性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语境域;“情境语境”关注的是文学意义发生的“现场性”语境维度;“世界语境”指与文学作品价值相关的非语言性语境维度;“间性语境”则是在不同语境维度间形成的“组成性”“变化性”和“关系性”的关联语境。语境维度之间并非“关节式”的“衔接”关系,而是“流水式”的“相通”关系。这种关系在强调整体性、生命性和直觉性的中国古典诗学中可以得到有效的本体论支撑。
    庄子内外之辨:从“形”的界定入手
    崔洺睿
    2024, 43(4):  107-115.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11
    摘要 ( 98 )   PDF (1298KB) ( 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庄、儒均认同内在价值高于外在价值,且将内外融通视作终极的价值追求。然而双方在对于内外相合的终极设想以及具体实现的路径上存在分歧,这源于庄子对“形”的分属采取了与儒家相异的判定标准。在庄子看来,伦理化的形体属“外”,而自然形体作为精神的依托,无法简单归之于“内”或“外”,而是起到沟通内外的中介作用。庄子不试图转化主体自身的局限性,不主张人为地确立内外分界,亦不否认内外之间存在根本的分别,而是追求达成一种内外之间的微妙平衡。澄清庄子对内外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展现庄子对于理想天人关系的独特想象。
    经济管理
    小农自主生产能力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研究——基于广西三个村的纵时段—多案例考察
    庾 虎,张丹婷
    2024, 43(4):  116-128.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4.04.012
    摘要 ( 39 )   PDF (1353KB) ( 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借助“新农业革命”推动小农融入现代农业。以此为背景,依据吉登斯对行动者自主行动能力的相关阐释,对广西灌阳县三个原贫困村的产业扶贫模式进行纵时段—多案例考察,发现了小农自主生产能力与现代产业模式之间的内在互构机理。具体来说,相较于订单型产业和雇佣型产业,统分结合型产业为小农构建了一种“准日常型生产情境”。在此情境中,小农形成了完整的意识结构并稳定停留在实践意识之中,小农的自主生产能力被充分激活,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形成了长效的交互推进关系,并形成能力提升与产业发展之间交互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基于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国家应当统筹兼顾农业资本带动、小农生产和村社集体建设三者的作用,使小农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嵌共生中渐进式融入现代农业。
    上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