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15
    目 录
    《江汉学术》2020年第1期目录
    《江汉学术》编辑部
    2020, 39(1):  2-4. 
    摘要 ( 492 )   PDF (336KB) ( 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化专题_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创新
    文化产业集群要素特征、成长路径及案例分析——以场景理论为视角
    詹绍文,王 敏,王晓飞
    2020, 39(1):  5-16.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01
    摘要 ( 843 )   PDF (1820KB) ( 8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化产业集群作为有效配置区域创新资源的新型组织形态,对促进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但目前文化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于集群基础特性及发展规律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基于Terry Nichols Clark的场景理论,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对文化产业集群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分析其基本特征及构成要素,并结合北京798艺术区、西安曲江新区以及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区等典型案例,探寻中国文化产业集群成长的一般路径,即具体划分为“依赖母城的要素群集阶段—自立门户的产业主导阶段—反哺母城的辐射联动阶段—产城融合的转型发展阶段”。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化产业集群理论的不足,并在文化产业集群建设运营中给予政府决策者和企业实践者以理论借鉴,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性分析
    商世民
    2020, 39(1):  17-23.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02
    摘要 ( 571 )   PDF (1346KB) ( 1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近十年来政府报告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地理标志源于TRIPS协定,属于知识产权法律范畴。在文化学理论视域下,地理标志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文化记忆和文化因子,代表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已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世界各国对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加速了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国际化、理论化、学术化的发展。它们的结合对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广与传播、开发与利用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经济 社会学
    中美政策差异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策略研究
    潘锡泉
    2020, 39(1):  24-34.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03
    摘要 ( 289 )   PDF (1557KB) ( 1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围绕美联储“加息+缩表”双重叠加效应和中美贸易摩擦等政策不确定性,以及国内货币政策环境的变化和“房产货币化”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从内外两个层面剖析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操作所面临的“稳增长”还是“抑通胀”、“紧货币”还是“宽货币”之两难选择困境,并据此提出下一阶段我国应对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化解)策略:一是要立足宏观上要稳的思路,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二是立足微观上要活的思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灵活性;三是立足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基调,充分发挥宏观审慎评估作用来化解重大领域金融风险;四是立足“渐进开放与恰当管理相融合”的主策略,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五是立足“静观其变、后发制人”的巧策略,稳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货币政策操作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研究
    伊庆山
    2020, 39(1):  35-45.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04
    摘要 ( 464 )   PDF (1349KB) ( 3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整个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既是农业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场域,也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以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具体应在构建现代农业能源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为了保障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平稳化运行,需要在理顺城乡融合发展关系、释放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红利、重视农业人力资本开发、强化综合性政策扶持体系等领域综合发力,形成协同共振效应,加速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步伐。同时,还要警惕转换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农民主体性缺失、农民自信心丧失、农民贫困化等风险,做好风险防范与对策化解,最大化降低社会成本。
    语言学专栏_领域语言研究
    全球华语语料库建设及功能研究
    刘 华
    2020, 39(1):  46-52.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05
    摘要 ( 536 )   PDF (1459KB) ( 3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全球华语大发展、大融合的背景下,基于多媒体语言资源建设的理念,建设全球华语语料库有其必要性;其和国内汉语语料库一起,构成全球汉语的语料库一体化系统。全球华语语料库在设计和构建上,需要从建设原则、语料来源与获取方法、语料库的构成比例、信息字段和存储格式等方面考量。在全球华语语料库的深加工方面,可以从选取核心库,分词标注词性、人工校对,基本字词信息统计,音视频资源标注处理,编误标注等方面拓展。基于网格平台,全球华语语料库可以包含如下功能系统:子语料库生成系统、网络版字词检索系统、网络版全文例句检索系统、音视频资源点播系统等。
    基于短语结构文法的评价关系识别研究
    何 伟,王玉玲
    2020, 39(1):  53-59.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06
    摘要 ( 321 )   PDF (1568KB) ( 1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短语结构文法的评价关系识别方法,需首先对评价句进行短语结构句法分析,然后提取出评价词语和候选评价对象,判断评价词语和候选评价对象之间的句法路径是否合法,并将评价词语和评价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分为三种情况:第一,评价对象为主语,评价词语为谓语;第二,评价对象为宾语,评价词语为后指动词;第三,评价词语为修饰语,评价对象为中心语,最终识别出评价对象和评价词语之间的评价关系。在京东手机商品的用户评论分析实验中,这种方法的准确率为88.02%,召回率为84.32%,F1值为85.82%。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在评价关系识别中引入相对成熟的短语结构文法能有效提升系统在容错率、评价对象边界识别、避免规则冲突、远距离搭配识别这些方面的性能和优势。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反照诗学:李金发诗中的幽暗启迪与悲悼伦理
    [美]米家路(文),赵 凡(译)
    2020, 39(1):  60-71.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07
    摘要 ( 442 )   PDF (1406KB) ( 2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金发诗歌中由力比多能量的危机导致身体退回黑暗的洞穴,从而拒斥自生光的直接启迪。反射光或折射光是贯穿李金发诗歌的母题,我称其为“反照性诗学”,反照性诗学预示了中国现代文化叙述里涉及身份与自我模塑的关键性话题。借助镜像的折射反照,中国现代性叙述中自我的自反意识便随之崛现。与自生光的线性向心运动不同,反射光内存一种“观者—镜像—光源”的三角关系,形成了破坏线性整一性的差异、剩余与他者性。通过对镜面物的观照,李金发诗歌透露出“自我”的空洞、匮乏和虚妄,显现了非我与分裂的自我。这种独特的自反性意识诞生出一种崭新的自我伦理,在颓废的第三度空间里,重塑生命的美学情感与时间意识,通过“镜像—悲悼—纪念碑”的叙述范式构建了个人化身份与现代主体性的辩证美学。
    当代诗歌应该如何见证时代之变——江汉大学新诗学诗丛研讨会综述
    庄桂成
    2020, 39(1):  72-75.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08
    摘要 ( 330 )   PDF (1314KB) ( 2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健康的社会都需要诗歌。但是,如何让诗歌真正反映我们的这个变化发展的时代,如何让诗人更好地见证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生活,是当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2019年6月19日,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在江汉大学召开了江汉大学新诗学诗丛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和江汉大学主办,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和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诗歌评论家参加了会议,阐述了他们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和观点,并对江汉大学李强、柳宗宣、刘洁岷、靳小蓉及学生们的诗歌作品进行了评析。
    教 育
    一流大学“双重自治”探析——基于印度理工学院治理结构的考察
    肖乃涛,陈廷柱
    2020, 39(1):  76-84.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09
    摘要 ( 378 )   PDF (1444KB) ( 1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学应当是“双重自治”的,即大学相对政府宏观自治,学院相对大学微观自治。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具备“双重自治”的结构特征。印度理工学院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得益于选择并践行了大学“双重自治”结构。在宏观自治方面,印度政府多次修订《印度理工学院法案》,依法让渡大学管理权限,吸纳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大学治理,形成了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角协调”模式。在微观自治方面,视察员、印度理工学院理事会、分校管理委员会及评议会合理分权、统分结合,实行“三级协同”治理。宏观自治提供外部治理环境,微观自治创造内部治理效能,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标印度理工学院,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于推进大学“双重自治”。具体而言,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自上而下地赋予大学独立法人地位;学院完善内部治理体系,自下而上地促进“学院办大学”;政府、大学和学院上下协同,逐步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大学制度”,进而加快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法 律
    新时代审计权的权力属性与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路径——与监察权、司法权比较
    朱殿骅
    2020, 39(1):  85-96.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10
    摘要 ( 372 )   PDF (1352KB) ( 2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权力属性是决定权力本质和功能的基本元素,充分认识新时代审计权的权力属性,对于理解和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监察权、司法权的比较,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审计监督的决策部署,可以将审计权的权力属性归纳为十三个方面。其中政治性、独立性、权威性、法定性、辩证统一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辩证统一下的集中性与层级性是审计权与监察权、司法权的共同权力属性,主动性、连续性、综合性、非终极性、主体主导性、相对亲历性和相对公开性则是审计权区别于监察权或司法权的特殊权力属性。对新时代审计权权力属性进行分析,可以就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若干具体路径,包括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功能作用、优化审计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审计全覆盖、加强审计职业化建设、健全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加强绩效审计应用、加强审计信息公开,以及加强审计与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的协调配合等。
    哲学专题_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潜能的塑形之火:哈维对辩证法的空间性诊读
    吴红涛
    2020, 39(1):  97-105.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11
    摘要 ( 216 )   PDF (1344KB) ( 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哈维空间思想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语境。经由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启示,在反思和剖析过往辩证法中存在的诸多弊病时,哈维一方面强烈反对“物”之辩证法,将辩证法机械地等同于静观且缺乏变通的原理乃至权力话语;另一方面,他更是反对“单子论”式的伪辩证法以绝对自我的姿态将事物孤立在内外互抵、因果互斥的僵化模式里。哈维认为,只有经由超越“物”与“单子论”之辩证法,才能正确认识空间,赋予空间更多超越传统偏见的内涵与价值。哈维的“空间—辩证法”尤为强调空间的关系性、过程性和差异性,其将“空间”推向了一个极具张力和批判性的辩证领地,空间被形构为一个蕴含着巨大革命性潜能的场域。
    马克思早期文化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分析
    刘旺旺,俞良早
    2020, 39(1):  106-112.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12
    摘要 ( 283 )   PDF (1324KB) ( 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克思早期主要围绕着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展开了文化批判。对宗教的文化批判,他提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反宗教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反宗教的意义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对政治的文化批判,他提出要对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进行批判,要向德国制度开火,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必不可少的中介。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他提出要对“虚假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其错误根源在于强调“意识决定生活”;其扬弃之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这三方面内容既互相联系、又层次递进,对宗教的批判是前提,对政治的批判是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总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的文化批判理论。
    哲 学
    重谈元明《孟子》学的转向——以洪武朝为叙述中心
    孙 广
    2020, 39(1):  113-120.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13
    摘要 ( 266 )   PDF (1386KB) ( 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元代《孟子》学以“纂疏体”与“旁通体”两类经疏为主,总体表现为“辞繁而旨深”的状态。朱元璋通过暂停科举、编纂《群经类要》和《精诚录》、罢孟子配享和编纂《孟子节文》三大举措,对元代“辞繁而旨深”又不切实用的《孟子》学予以了否定,提倡经典诠释的简易、通俗、以实用理念为导向的风尚。这种变革方向,与以宋濂为代表的元末明初学者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也与明代中后期《孟子》学发展的情况是一致的。元明《孟子》学的转向,实则发生于洪武朝,而非永乐朝。
    天理自然:郭象君主观念的一个新诠释
    何 繁
    2020, 39(1):  121-128.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0.01.014
    摘要 ( 323 )   PDF (1334KB) ( 1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君与无君乃魏晋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论辩。郭象持有君的论点,且认为君主当无为。现代学者萧公权指出郭象这种观点存在矛盾,因为君主既然无为,那么政治的运行是否必然需要君主?本文认为,郭象的君主观念可以通过其自然哲学得到圆融的解释。郭象一方面认为君主须通过无为来使万物各自完足其自然之性;同时又强调君主的有为,即:君主自身需贤能、具备良好的鉴别力,识别人才,使社会更好地运行。关注到君主有为的层面,方能更全面地理解郭象的有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