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双璧.从“格致学”到“科学”:中国近代科学观的演变轨迹[J].贵州社会科学,1995(5). [2] 任鸿隽.吾国学术思想之未来[J].科学,1916(12). [3] 任鸿隽.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J].科学,1995(1). [4] 胡明复.近世科学之宇宙观[J].科学,1915(3). [5] 杨铨.科学与研究[J].科学,1919(7). [6] 陈独秀.敬告青年[J].新青年,1915(1). [7]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三联书店,1984:176. [8] 吴稚晖.科工救国[J].中山文化教育季刊,1934(1). [9] 阳江.科学救国与专才救国[M]//段治文.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60. [10]戴安邦.今后中国科学教育应注意之数点及问题[J].科学教育,1934(1). [11]李醒民.五四先哲对科学的多维透视[J].科学导报,2000(4). [12]任鸿隽.科学精神论[J].科学,1916(1). [13]梅加夫.科学与近代文明[J].科学,1918(4). [14]胡明复.科学方法论[J].科学,1916(7). [15]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J].科学通论,1934:53. [16]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简史[M]//文史资料选辑:15. 北京:中华书局,1961. [17]任鸿隽.解惑[J]. 科学, 1915 (6). [18]宋介.完成与文明[J]. 曙光, 1919 (4). [19]宋介.科学与社会[J]. 曙光, 1919 (3). [20]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J]. 新青年, 1920 (1). [21]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两年来之工作概要[G].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会报(4), 1935-03-01. [22]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第二期工作计划大纲[G].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会报(4),1935-03-01. [23]刘咸.前言[J].科学,1936(10) . [24]陈训慈.所望于中国科学家[J].科学,1936(10). [25]陈群.李四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23. [26]卢嘉锡.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 [27]段治文.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8]何志平.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中国科学技术团体增补[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 [29]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13,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