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维鼎. 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7. [3] 曲阜师范大学.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115. [4]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0. [5]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8. [6] 张谊生.助词与相关格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 邹哲承.助词“等”与“等等”的作用[J].语言研究,2007(4). [8]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6. [9] 张谊生.现代汉语列举助词探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 [10]邵敬敏,等.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6. [11]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M].彭利贞,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