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宁.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2-13,338. [2] 媒体关注中国形象宣传片、国家公关时代已来临[EB/OL].(2010-08-05).http://www.chinanews.com/hb/2010/08-05/2448512.shtml. [3] 松尾文雄.冷静地接受中国的“大国化”[J].青渊,2011(12):8-9. [4] 外媒称中国拍国家形象片为回击国际媒体偏见[N].新京报,2010-08-08. [5] 天儿慧.日本人眼中的中国[N].范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18. [6] 陈建廷,石之瑜.中日合群?日本知识界论争“中国崛起”的近代源流[M].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中国大陆暨两岸关系教学与研究中心,2007:187-188. [7] 葛兆光.什么是“中国”[N].经济观察报,2011-01-28. [8] 汉斯·昆.全球伦理·世界宗教会议宣言(2001年)[M]//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全球化下的中国与日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9. [9] 宫崎市定.科举史[M].东京:平凡社,1987:285. [10]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J].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台北:东方出版社,1987:7-49. [11]西周.西周全集:第一卷[M].东京:宗高书房,1981:89. [1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3,200. [13]吴光辉,余项科.第三个问题:如何与中国交往——竹内实的现代中国形象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19. [14]叶隽.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05. [15]吴光辉.汉学研究·人物史·文化交涉学的纵横交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14. [16]西谷启治.西谷启治著作集:第20卷[M].东京:创文社,1968: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