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约翰·J·麦休尼斯.社会学[M].风笑天,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85. [2]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5] 潘世松.汉字结构的性别歧视倾向论析[J].求索,2004(12). [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7] 尹黎云.汉字字源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9]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10]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11]刘泽华,杨志玖,等.中国古代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翦伯赞.先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9. [13]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14]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 [15]岑家梧.中国原始社会史稿[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62-63. [16]周有光.人类文字浅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7]李大遂.简明实用汉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