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兴华.从“三言”“二拍”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7-219. [2] 曹亦冰.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后期女性文化的演变[J].明清小说研究,2000(3):89-105. [3] 曹亦冰.李贽与晚明短篇白话小说中的女性文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1-76. [4] 严明.闺阁内的爱情导师——“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的角色分析[J].明清小说研究,2006(1):88-101. [5] 张蓉.“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嬗变[J].船山学刊.2006(3):127-129. [6] 李桂奎.论“三言”“二拍”角色设计的士商互渗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1-75. [7] 纪德君.“三言”“二拍”结构艺术新探[J].广东社会科学,2001(1):150-153. [8] 刘哲.“三言”“二拍”婚恋小说的结构形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9):66-68. [9] 温孟孚.“三言”话本与拟话本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袁红梅.从“二拍”看拟话本平庸品格的构成[J].南京社会科学,2007(4):113-117. [11] 李维.论“三言”“二拍”否极泰来的角色扮演及审美特质[J].江汉论坛,2007(6):118-121. [12]朱湘莲.“三言二拍”与“一千零一夜”商人形象之比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48-50. [13]胡莲玉.“型世言”与“三言”“二拍”创作思想差异探源[J].明清小说研究,2008(3):229-239. [14]王培红.“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比较[J].许昌师专学报,2002(3):66-68. [15]孙楷第.小说旁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6]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7]吕特.论“三言”“二拍”的情爱观[J].江淮论坛,2005(3):145-149. [18]梁树声.“三言”“二拍”偷情故事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9]智清清.“三言”“二拍”中的相思阻隔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0]李勇军.“三言”中市民意识的体现[J].云南社会科学,2006(1):134-136. [21]赵雪艳.“三言二拍”商业价值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2]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3]胡以富.佛教和“三言”“二拍”[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4] 汪玢玲,陶路.俚韵惊尘——“三言”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5]刘良明,刘方.市井民风——“二拍”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6]程国斌.“三言”“二拍”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7]张仲谋.明代话本小说中的词作考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8(1):202-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