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学术 ›› 2019, Vol. 38 ›› Issue (1): 62-69.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9.01.008

•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紧贴自身的可能性与当代诗的强度——以姜涛诗歌为考察中心

李国华   

  1.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 收稿日期:2019-03-03 修回日期:2019-03-03 出版日期:2019-02-15 发布日期:2019-01-29
  • 作者简介:李国华,男,江西于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The Possibility of Keeping Abreast of Oneself and the Intensity of Contemporary Poetry:On Jiang Tao’s Poetry

LI Guohua   

  • Received:2019-03-03 Revised:2019-03-03 Online:2019-02-15 Published:2019-01-29

摘要: 从郭沫若开始,中国新诗的写作就存在以一驭多的元话语。这既是一种诗歌写作方式,也标示了新诗诗人发声的位置。姜涛诗歌中同样存在这一元话语,但没有延续元话语背后强大的主体形象,姜涛诗中的主体反而显得游移不定,镶嵌在整个社会结构的内部。姜涛的诗由此也表现出“一切只发生在一首诗里”的特征,深刻地表征了当代诗的社会结构处境。通过在诗中反复寻找和检验发声位置的可靠性,姜涛象征性地找到了“山洞”作为暂时 的方案。“山洞”作为诗人自我反复位移的具象空间,透射着诗人的智慧、无奈和诡谲,生产出诗人和知识分子“沉溺于收集”、频繁地介入当代生活的可能性来。而这是一种紧贴自身的可能性,延展了当代诗的政治强度,使其不再需要去向哲学和政治诉求援手,诗与艺术即已自足。在这个意义上,讨论姜涛诗歌的可能性问题,有助于重新衡量当代诗的价值和意义,重新理解当代诗在新诗史上的位置。

关键词: 姜涛, 当代诗, 新诗史, 政治强度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