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诒徵. 发刊辞[J]. 国风,1932,(1). [2] 柳诒徵. 孔子管见[J]. 国风,1932,(3). [3] 郭斌龢.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J]. 国风,1932,(3). [4] 秉志. 彻底之觉悟[J]. 国风,1935,(1). [5] 柳诒徵. 论非常时期之教育[J]. 国风,1936,(2). [6] 彭明辉. 柳诒徵与《史地学报》[A]. 柳曾符,柳佳编. 劬堂学记[C].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7] 柳诒徵. 对于中国文化之管见[J]. 国风,1934,(7). [8] 缪凤林. 刘先生论西方文化[J]. 国风,1932,(9). [9] 张其昀. 国史与青年[J]. 国风,1936,(7). [10]卢于道. 为树立科学文化告国人书[J]. 国风,1936,(7). [11]景昌极. 孔子的真面目[J]. 国风,1932,(3). [12]缪凤林. 谈谈礼教[J]. 国风,1932,(3). [13]章太炎. 论读经有利而无弊[J]. 国风,1935,(7,8). [14]柳诒徵. 正义之利[J]. 国风,1932,(1). [15]柳诒徵. 从历史上求民族复兴之路[J]. 国风,1934,(1). [16]缪凤林. 中国民族史序论[J]. 史学杂志,1932,(6). [17]张其昀. 国史与青年[J]. 国风,1936,(7). [18]顾颉刚.《古史辨》自序[A].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C]. 北京:中华书局,1988. [19]顾潮. 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