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池田大作,奥锐里欧·贝恰.二十一世纪的警钟[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14,29-30.
|
[2] |
劳伦斯·布依尔,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J].文艺研究,2004,(1).
|
[3] |
胡志红.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3).
|
[4] |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09-30.
|
[5] |
龚举善.文坛边上的搜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59.
|
[6] |
李亦园.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4).
|
[7] |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12.
|
[8]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8.
|
[9] |
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38.
|
[10] |
王诺,陈初.生态危机与中国文学[N].中国艺术报,2005-04-15.
|
[11] |
龚举善.生态主义运动的兴起与生态报告文学的价值诉求[J].社会科学,2004,(7).
|
[12] |
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7-38,3.
|
[13] |
龚举善.中国文学的现代风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94.
|
[14] |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N].中国青年报,2006-01-10.
|
[15] |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