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M].杜正贞,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2] 邢文.明代商业文化对小说的影响[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2. [3] L.A.怀特:文化的科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62. [4] 谢肇淛.五杂俎: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627. [6]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9. [7] 孔子家语[M].王肃注.上海:广益书局,1937:62. [8] 杂阿含经:卷四十八[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116-117. [9] 吴廷翰.吴廷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66. [10]陈确.陈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425. [11]李贽.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 [12]冯梦龙.古今谭概[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282. [13]新刻续编三国志引[M]//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560. [14]张岱年.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3(1). [15]牟宗三,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J].民主评论(香港),1958(1). [16]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863. [17]鸳鸯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18]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 [19]郎瑛.七修类稿:卷17[M].上海:上海书店,2001:172. [20]郭英德.是“风教”还是“风情”?———明清文人传奇作家的文学观念散论[J].中州学刊,19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