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媛媛,崔乐.语言·生活·研究——《中国语言生活》主编,中国传媒大学于根元教授访谈录[J/OL].中国语言生活,2011(5).http://www.yuyankaifa.com/yuyanshenghuo/201105/index.html. [2]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3]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9. [4] 于根元.语言是开放的梯形结构[J].汉语学报,2005(2). [5] 于根元.关于“语言全息发展论”[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6] 赵俐.语言以人为本——第三轮语言哲学对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 [7]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9. [8] 於春.论语结——有效提高语言实践能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9]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播音主持艺术[M]//播音主持语言研究十篇.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0]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11]张锲.在语言的大海里遨游——序于根元著《语言是大海》[M]//于根元.语言是大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2]于根元.我爱大海,我爱小河——序韩陈其的《语言是小河》[M]//韩陈其.语言是小河.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3]徐红燕.探求语言学队伍建设的途径——代前言[M]//语言学家的故事.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4]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前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5]于根元.路途和手段——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6]赵俐.语言以人为本——第三轮语言哲学对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7]赵俐,等.语言的轮休和充电——第四轮语言哲学对话:前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