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购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江汉大学期刊社《江汉学术》编辑部 ;邮编:430056 ;联系人:夏莹;电话:027-84226588,咨询QQ:2048574059)
附:《群峰之上:“现当代诗学研究”专题论集》目录
祝贺、观感和期冀:序一 (陈 超)
热爱和责任:序二 (唐晓渡)
·新诗的资源、语言及体式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李 怡)
早期新诗“说理风气”之形成 (陈 均)
论早期白话诗和古典诗歌的纠缠 (赖彧煌)
歌谣:新诗的潜在资源 (伍明春)
土白入诗与新月诗派 (颜同林)
口语与文学语言:新诗的一个关键问题——兼与郑敏教授商榷 (陈太胜)
战争政治与1940年代的中国诗歌 (贺仲明)
面向都市的中国现代新诗 (鲍昌宝)
论20世纪中国散文诗 (王光明)
·现代诗潮与诗人重释·
胡适的语文观与1930年代的反拨 (江弱水)
论周作人诗歌的诗体特征及其在新诗发生期的意义—以《过去的生命》为例(王雪松,王泽龙)
重识卞之琳的“化古”观念 (冷 霜)
施受换位 超越传统——卞之琳诗歌的结构艺术 (刘正国)
闻一多新诗的色彩研究与孤独意识——以《红烛》《死水》为分析文本(史 言)
论何其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艺术自觉” (冯 雷)
“景观诗歌”视野中的穆旦 (程振兴)
“记忆”之书——论吴兴华诗歌的精神内蕴 (易 彬)
朱英诞诗歌: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 ( 陈芝国)
·新诗的出版与教育·
“选本”之中的读者眼光——以《新诗年选(1919年)》为考察对象 (姜 涛)
台湾现代主义“学院诗”的兴发——论《文学杂志》之于台湾现代诗场域的建构意义(张志国)
论1960年代以来的台港新诗教育 (林喜杰)
建国以来中学教材新诗教育的发展·选篇论 (刘真福)
·当代诗潮与诗人解读·
博大普世襟怀的矛盾与偏执——昌耀晚期精神思想探析 (燎 原)
心灵与背景:共同主题下的影响——论帕斯捷尔纳克对王家新的唤醒 (柏 桦)
“下午”的精神分析——诗人柏桦论 (敬文东)
丽娃河畔的纳喀索斯——宋琳诗歌的抒情品质及其焦虑 (张 闳)
从素朴到丰富:潞潞的短诗 (西 川)
飞翔:修辞与意义——论孟浪的诗 (杨小滨)
论当代诗人散文中的诗性——以《晕眩》为例 (张桃洲)
无焦虑写作:当代诗歌感受力的变化——以王敖的诗为例 (臧 棣)
论邵燕祥诗歌中的“远方” (段从学)
·诗歌的“当代”研读·
“今天”:俄罗斯式的对抗美学 (柏 桦,余夏云)
论1986~1995年的汉语先锋诗歌 ( 陈小平)
“先锋”的变迁与在当下诗歌写作中的意义 (钱文亮)
当代诗歌的先锋性:从肆无忌惮的破坏到惊心动魄的细致 (桑 克)
当代诗的“传统” (程光炜)
个人化视野中当代诗歌史的写作疑难 (陈仲义)
道德归罪与阶级符咒:反思近年来的诗歌批评 (钱文亮)
当代诗歌情境中的“学院化”习性 (姜 涛)
在喧嚣中寻找诗歌的路标 (李润霞)
·中生代诗歌·
“中生代”: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地质” (荣光启)
时代的弃婴与缪斯的宠儿——试论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 (西 渡)
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命名与言说 (王 毅)
当代诗歌中意义的逻辑:呈现与象征 (耿占春)
·女性诗歌·
女性诗歌:自由的期待与可能的飞翔 (周 瓒)
黑暗诗学的嬗变,或化蝶的美丽—以翟永明和池凌云为中心,论新时期女性诗歌意识(西 渡)
假动作的精神分析——翟永明诗歌务虚笔记 (张光昕)
出梅入夏:陆忆敏的诗 (余夏云)
从性别想像到技艺对经验的转换——论沈杰、青蓖、水丢丢和梅花落的诗 (赖彧煌)
·台港与海外诗歌·
对“古典”的挪用、转化与重置——当代台湾新诗语言构造的重要维度 (张桃洲)
鱼尾狮神话:新加坡后殖民诗歌典范 (王润华)
推敲的诗艺:从无声处扣问浮生——叶维廉诗集《雨的味道》索隐 (黄 粱)
“声、像、动”全方位组合:台湾新兴的超文本网络诗歌 (陈仲义)
·翻译与比较的诗学·
翻译与诗学——对西方现代诗的挪用、取舍与转化 (梁秉钧)
不增添不削减的诗歌翻译——关于诗歌翻译的通信 (黄灿然)
穆旦:翻译作为幸存 (王家新)
创造抑或模仿——对诗歌翻译的创造性的几点质疑 (林克)
《杜伊诺哀歌》的翻译和接受问题 (袁洪敏)
二度创作:在诗歌翻译中如何接近原诗的风格神韵 (赵振江)
奥登与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 (马永波)
论T.S.艾略特在中国新诗中激起的旧诗想象 (颜炼军)
·异域诗歌·
华裔美国诗歌鸟瞰 (张子清)
从边缘到主流:关于垮掉派诗歌的反思 (张子清)
当代英国诗歌:在后现代主义与本土现实主义之间 (肖恩·奥布赖恩著,颜学军译)
米沃什诗中的时间与拯救 (张曙光)
超文本解读下阿什贝利诗歌意义的回归 (盛 艳)
·诗学对话·
城市与诗——北京大学第六届“未名”诗歌节圆桌论坛实录 (洪子诚,等)
对话:诗·精神自治·公共性 (唐晓渡,金泰昌)
访谈:“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与诗——兼谈顾彬对中国文学的批评 (王家新,等)
·附 录
附录一:特色栏目:《江汉大学学报》寻求质的突破
——“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的设置与拓展 (朱现平,刘洁岷)
附录二:“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被权威报刊转载篇目 (中南财大检索报告)
附录三:专家学人笔谈:“现当代诗学研究”与特色栏目
陈仲义、陈希、贺仲明、敬文东、姜涛、罗振亚、李润霞、
李怡 、冷霜 钱文亮、荣光启、沈奇、王光明、易彬、
周晓风、周瓒、张曙光、张洁宇、臧棣
引导当代新诗潮流 ,培育民族现代诗学:跋 (王泽龙)
《群峰之上:“现当代诗学研究”专题论集》封底文字——
然而,说《江汉学术》(原《江汉大学学报》)是中国现当代诗学研究的重镇,却不是在表述一个良好的愿望,而是在指陈一个众口皆碑的事实。面对这样的事实,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由衷致敬。没有谁可以测量从愿望到事实之间的距离,因此七年在这里也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同时意味着独到的胆识、准确的定位、广阔的视野、精心的组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这七年来耀眼的实绩正是这部精选结集的《群峰之上:“现当代诗学研究”专题论集》。
——唐晓渡
我要说,这个栏目的重要性和贡献,早已超出了提升地方院校学报质量的意义,对中国现代诗学界来说,今天它所在的学报已是不可忽视的三两家必读刊物之一。当此栏目创设七年的精选本《群峰之上:“现当代诗学研究”专题论集》付梓之际,我作为近三十年来从未中断过诗论写作“工龄”的老壮工,向它的组织实施者表达专业内部最朴实又是最郑重的祝贺。
——陈超
我们的新诗理论与新诗批评,应该担当起引领新诗潮流的一份责任,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富有意义的诗学理论指导。这也是我们对《江汉学术》“现当诗学研究”栏目及其作者的一份殷切厚望,而这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在中国现当代诗学研究领域有着标志性意义的集成之著《群峰之上:“现当代诗学研究”专题论集》正是对我们厚望的坚实回馈。
——王泽龙
书名:《群峰之上:“现当代诗学研究”专题论集》
主编: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发行:全国各大新华书店
开本:16(787x1092)
字数:810千字(737页码)
印张:47.25
定价:68元
主编: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
编委会主任:杨卫东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泽龙 邵 红 吴思敬
陈 超 周建民 耿占春
唐晓渡 臧 棣
策划:朱现平 张桃洲 刘洁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