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学术 ›› 2016, Vol. 35 ›› Issue (2): 5-12.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6.02.001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文)1,林振华(译)2,刘燕(校订)3
[SK]Marián Gálik1,LIN Zhenhua2,LIU Yan3
摘要: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 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奠基人。1925 年后,中国第一波“尼采热”退潮,中国知识分子失望地发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之说在中国行不通。第二波“尼采热”始于1937年抗日战争伊始,在1940—1941年达到顶点。第三波“尼采热”于1978年被点燃,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尼采研究盛况空前,各类文章、书籍、译本不断涌现。如果说第一波“尼采热”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第二波的特点是复兴或唤醒中国民族主义精神,那么第三波则涉及到存在主义价值与台湾国民党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中国大陆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些关联。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