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学术 ›› 2014, Vol. 33 ›› Issue (5): 51-59.

•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河流抒情,史诗焦虑与1980年代水缘诗学

[美]米家路1,赵凡 2   

  1. 1美国新泽西学院英文及世界语言文学系,新泽西幽茵 08628;2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昆明 650102
  • 收稿日期:2014-06-20 修回日期:2014-06-20 出版日期:2014-10-15 发布日期:2014-10-10
  • 作者简介:米家路,男,重庆人,美国新泽西学院英文及世界语言文学系中文及亚洲研究学部主任,副教授,博士。译者简介:赵 凡,男,云南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教师。

Poetics of Navigation:River Lyricism ,Epic Anxiety and Post-Mao Utopianism

MI Jia-lu   

  • Received:2014-06-20 Revised:2014-06-20 Online:2014-10-15 Published:2014-10-10

摘要: 在1980年代的十年间,中国大陆的文学、艺术、电影、政治书写经历了一场河流话语的大爆发,这股“河流热”既记录了1980年代社会、文化、美学,以及政治征候与创伤,更彰显了后毛泽东时代民族理想主义冲动的社会—文化想象。这股“奔向大河“的冲动与书写尤其激励我们去追问与此相关的一连串问题。为了阐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水缘诗学”(poeticsofnavigation)作为一种分析性概念来考察在海子、骆一禾及昌耀的抒情诗中对于民族河流认识学上的建构。与其把河流的景观仅仅视为象征物或待破译的文本,毋宁凸显河景的动态表现,以在窥探其隐藏于对民族河景重绘的史诗冲动。构成这一独特“大河漫游奇景”(excursivescenario)的实质在于运用过度抒情的热望来创造史诗,借由河流的幻想性形象,重绘后毛泽东时代的空间及地缘政治的民族身份。因此,他们所赞美的河与水的疗法以及神话诗性的力量,构成了1980年代的文化乌托邦主义的真正内容与欲求达成的深切焦虑。

关键词: 河流, 水缘诗学, 史诗, 乌托邦主义, 海子, 昌耀, 1980年代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