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学术 ›› 2014, Vol. 33 ›› Issue (3): 47-52.

•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台湾当代诗的命名效力与诠释样态——以“超现实”在台湾诗歌中的流变为例

郑慧如   

  1. 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台湾 台中40724
  • 收稿日期:2014-04-16 修回日期:2014-04-16 出版日期:2014-06-15 发布日期:2014-06-12
  • 作者简介:郑慧如,女,福建同安人,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Naming Effectiveness and Interpretation Forms of Contemporary Poetry in Taiwan—— Taking Evolution of"surreal" in Poetry Creation in Taiwan as an Example

ZHENG Hui-ru   

  • Received:2014-04-16 Revised:2014-04-16 Online:2014-06-15 Published:2014-06-12

摘要: 在台湾当代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诠释力所涵盖的诗人群或诗潮相当程度地遮蔽了富于创造力与生命感却未必“与时俱进”的诗人个体。诗风或诗潮命名者的光环经常笼罩诗作的个别现象,时间久了,暂时性的权宜命名则鸠占鹊巢,变成恒常的指谓。命名关乎对文学现象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用恰当的语词替诗作的各种元素命名,以建构诗史的诠释体系,则关系到诗体的认知选择与美学倾向。从名实问题入手,以洛夫为例,拈取具标杆性的超现实作品,可以讨论台湾当代诗中因诗潮而汇聚的诗风,并兼及因诗风涌现而累积的文学史议题———我们发现,洛夫在1950年代的《石室之死亡》,其“超现实”包裹着“事件的即兴演出”的“后现代诗”因子;1980年代之后方兴未艾的“后现代”时代,洛夫的《漂木》,不但显现“政治议题与文本交欢”的后现代特质,也涌动着“浮动在现实之上”的“超现实”影子。于是命名的权宜性与固着性令人深思,其中牵涉的命名效力与诠释样态,是我们应当思考的核心。

关键词: 台湾当代诗, 命名, 洛夫, 《漂木》, 《石室之死亡》, 超现实, 诗风, 诗潮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