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M].台北:立绪文化有限公司,2000:116. [2] 梅光迪.致胡适信四十六通[M]//罗岗,陈春艳.梅光迪文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 胡适.日记.1926年.欧洲日记:二[M]//胡适全集:第30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59. [4]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M]//胡适全集:第1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5] 胡适.胡适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组.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67. [7] 胡适.人文运动[M]//胡适全集:第1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01. [8]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趋势[M]//梁实秋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6. [9]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9:34-36. [10]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 [11]王润华.从司空图到沈从文[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102-121. [12]玛利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8-9. [13]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M]//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59-160. [14]胡适.尝试集自序[M]//胡适全集:第10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5. [15]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上海:上海书店,1932:100,102. [16]林语堂.论文[M]//洪志纲.林语堂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244. [17]唐德刚.史学与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8. [18]胡适.文学改良刍议[M]//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9-13. [19]钱玄同.寄陈独秀[M]//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一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49. [20]陈独秀.再答常乃惪(古文与孔教)[M]//任建树,等.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65. [21]李良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全盘反传统问题——兼与林毓生先生商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9(2):13. [22]陈独秀.答常乃惪(古文与孔教)[M]//任建树,等,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50. [23]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202. [24]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M]//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691-700. [25]吴宓.吴宓自编年谱[M].吴学昭,整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177. [26]胡适.1922年:第一册[M]//胡适全集:第29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506. [27]胡适.再谈谈整理国故[M]//胡适全集:第1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51. [28]郑振铎.导言[M]//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二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3. [29]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2. [30]胡适.日记.十月三日(星期二)[M]//胡适全集:第27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85. [31]胡适.颜习斋哲学及其程朱陆王之异同[M]//胡适全集:第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46-147. [32]胡适.戴东原的哲学[M]//胡适全集:第6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41,344. [33]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M]//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63-370. [34]胡适.颜李学派的程廷祚[M]//胡适全集:第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10-111. [35]李迪.梅文鼎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7,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