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庆旺, 等.公共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187. [2] 曼瑟尔·奥尔森.国家的兴衰[M].李增刚, 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17. [3]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 等,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3. [4] 赖曦, 成书玲.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现状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8(1). [5] 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6] 史玉成.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制度绩效、缺陷与未来路径[J].甘肃理论学刊, 2008(1). [7] 朱珊, 邵军义.我国环境治理政策研究[J].生态环境, 2008(3). [8] 王曦.论新时期我国环境法制建设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J].法学评论, 2008(4). [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8. [1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53. [11]姚震宇.理性、权力与经济繁荣——奥尔森经济增长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12]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28. [1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87. [14]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35. [15]王曦.论新时期完善我国环境法制的战略突破口[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