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2]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3] 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 [5] 范锴著,江浦,朱忱,饶钦农,等校释.汉口丛谈校释:卷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6] 续辑汉阳县志[M].清同治刻本. [7]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三十四《齐民四术·筹楚边对》. [8] 《奏陈汉口筹办商务局事》致总署.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十八日戌刻发//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卷四[M].武汉:武汉出版社, 470-471. [9] 水野幸吉.刘鸿枢,等,译.汉口:中央支那事情[M].上海:上海昌明公司出版,1908. [10]王葆心.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卷一[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7-22. [11]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381. [12]董桂敷原.紫阳书院志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78. [13]姚鼐.惜抱轩全集诗体卷七[M].北京:中国书店,1991:412. [14]汪世清辑注.明清黄山学人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78. [15]绩溪县志馆第一次报告书:胡适之先生致胡编篡函//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215. [16]张小平.汉口徽商与社会风尚[J].安徽史学,2005(1). [17]叶调元著.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校注之卷五杂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113. [18]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观察蘧园公事实//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238. [19]邓雄.汉口紫阳书院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20]董桂敷原撰.紫阳书院志略卷之八纪火[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93. [21]王世华.也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与张明富商榷[J].安徽史学,2004(1). [22]王世华.“左儒右贾”辨——明清徽州社会风尚的考察[J].安徽师大学报,1991(1). [23]刘嗣孔.汉阳县志:卷之十三营建附[M].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24]婺源县采辑·孝友//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120. [25]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敕授儒林郎州司马覃恩赠文林郎湖北竹溪县令承东公传//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349. [26]婺源县采辑·孝友,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敕授儒林郎州司马覃恩赠文林郎湖北竹溪县令承东公传//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 [27]《橙阳散志》卷3《人物·义行》 [28]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义行》 [29]嘉庆《休宁县志》卷15《人物·乡善》 [30]许承尧撰,李明回,彭超,张爱琴校点,诸伟奇审定.歙事闲谭[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2001:82-83. [31]张行简.汉阳县志:卷三人物畧下[M].清光绪九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 [32]刘伯山.黟县十一都三图叶氏文书寻获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州文书》第二辑第十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86. [33]叶元同口述,赵铎于1962年整理,郭友文于1980年编改.中国四大药店之一的叶开泰[J].武汉文史资料(第一辑), 1980(12). [34]申报[N].1881-07-26. [35]王日根.中国会馆史[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7:125. [36]方方.汉口的沧桑往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9.另见:中国古代四大名镇地名变迁演绎凝华的厚重追踪[J].中国地名,2011(5);胡静.武汉城市的个性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2010(2). [3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8. [38]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著,姜建强,罗长远,译.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 [39]道格拉斯·C·诺思,张五常,等著.李·J·阿尔斯通,思拉恩·埃格特森,等编.罗仲伟,译.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 [40]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