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包美霞.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三维向度[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9(5): 5-15. |
[2] |
倪建均. 生态视域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协同治理实现路径[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9(2): 50-57. |
[3] |
李腊生,肖薇薇. 新时代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浅论[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5(6): 27-35. |
[4] |
鲍嵘,牛晓雨. 习近平新时代高等教育观识读[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5(5): 107-114. |
[5] |
王艳. 高校外语教育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4(6): 99-104. |
[6] |
张克. 都市精神生活的世故——鲁迅的一个面相[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6): 79-83. |
[7] |
徐士兵. 阶级和阶级关系的辩证思考[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5): 33-38. |
[8] |
周银珍. 意识形态视域下中国国际话语权顶层设计[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3): 49-56. |
[9] |
姚元军.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究[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5): 20-23. |
[10] |
魏建国. 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1): 21-23. |
[11] |
陈元峰. 由“带刺的蔷薇”到“无刺的玫瑰”——鲁迅逝世后四十年“工具化”考论[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1): 76-81. |
[12] |
吴矛. 新小说意识形态性观念的近现代建构[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6): 101-105. |
[13] |
卢军. 利己主义或是集体主义[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9(1): 5-9. |
[14] |
钮维敢.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冷战思维[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5(2): 3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