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学术 ›› 2013, Vol. 32 ›› Issue (5): 26-34.

• 社会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稳定器”理论辨析——1990年代以来中国中产阶级研究批评

马丹丹   

  1.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 200444
  • 收稿日期:2013-05-26 修回日期:2013-05-26 出版日期:2013-10-01 发布日期:2013-11-15
  • 作者简介:马丹丹,女,河南安阳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 基金资助: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一般)项目:“全球化视野的边缘中产阶级的涌现———以上海的生产、消费和居住空间为例”(B.10-0137-13-005)

On the "Social Stabilizer" Theory:The Research Review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since 1990s

MA Dan-dan   

  • Received:2013-05-26 Revised:2013-05-26 Online:2013-10-01 Published:2013-11-15

摘要: 中产阶级被称为“政治后卫,消费前卫”,其“社会稳定器”、“社会缓冲阀”的功能较为重要。关于“社会稳定器”的讨论出现于1990年代,经过了稳定器功能的辨析和重新认识,稳定器理论渐趋明确。稳定器理论扮演了威权主义、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之间复杂的妥协关系,促成了中产阶级的多元化现实,由此衍生的文化转向正在协同稳定器理论构建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产阶级研究的定位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模式有密切关系:经过了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制度交易,实现以财产为基础的再分配体制。稳定器的热点讨论过去之后,中产阶级的概念、特征、功能、问题与对策等中产阶级语言系统也逐渐定型。“稳定器”理论所经历的“意识形态化”过程有可能是对已有的符号和价值重新编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稳定器理论起到的捍卫社会秩序现状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它的社会批判作用,是一种主观选择。从合法性危机的角度来看,“社会稳定器”理论显然还无法胜任中产阶级理论领域亟待解决的阶级结构位置、阶级属性和阶级认同等基本问题。

关键词: 中产阶级, 社会稳定器, 社会稳定, 意识形态化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