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龚祥瑞.宪政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216. [2] 王旭.我国宪法实施中的商谈机制[J].中外法学,2011(3). [3] 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M].刘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 [4] Renato Cristi . Karl Schmitt on Sovereignty and Constituent Power[M]//Challenge to Law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IVR Congress, 1995:94-103. [5] 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6] 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7. [7]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37. [8]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 [9] 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72. [1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19. [11]列宁.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0. [12]夏勇.宪法之道[J].读书,2003(3). [13]薛军.“民法-宪法”关系的演变与民法的转型[J].中国法学,2010(1). [14]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87-330. [15]童之伟.物权法(草案)该如何通过宪法之门[J]法学,2006(3):4-23. [16]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3. [17]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M].吴丽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3. [18]仪喜峰.行政法理论基础比较研究[J].当代法学,2004(1). [19]盐野宏.行政法[M].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9. [20]康拉德·黑塞.联邦德国宪法纲要[M].李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