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天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34):11208-11209. [2] 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3]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85. [4] 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和发展的一种阐释[J].学习与探索, 2006(6). [5] 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李玉琪, 袁宁,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1. [6]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陶骅,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381. [7]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360. [8]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 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9]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 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10]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国家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 2007(11). [1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林荣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78-291. [12]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80. [13]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 2007. [14]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15]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王宗昱, 冀建中,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173. [1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17]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社, 2000:89. [18]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 [19]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8:1. [20]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1994.夏季卷.转引自彭勃著.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113. [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37. [22]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21. [23]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24]罗汉平.农村人民公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