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於 荣,于倩凡. 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探索及启示
——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9(6): 77-88. |
[2] |
柳 亮,郑茜尹. 美国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模式与启示[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9(2): 116-124. |
[3] |
刘爱生. 防治学生学术不端:美国高校的两种路径、差异及其启示[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4): 97-106. |
[4] |
朱美娣. 论美国对巴西的文化宣传(1965—1970)[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1): 34-38. |
[5] |
涂文学, 罗翠芳. 美国学界的二十世纪中国城市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6): 1-12. |
[6] |
彭沛. 新中国成立初期印度西藏政策转变中的美国因素[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6): 37-41. |
[7] |
黄艳,大卫·加西亚. 美国少数族裔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特征的实证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5): 107-110. |
[8] |
李加洞. 战后美国的东亚遏制思维与东亚冷战格局的形成[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2): 11-15. |
[9] |
苏丽芳.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预算监督权的思考——兼论美国预算监督制度的经验[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2): 58-62. |
[10] |
颜晨广. 中国梦与美国梦深层内涵比较[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1): 10-14. |
[11] |
李永,顾晓莉. 家庭教育·中文学校·文化认同——二战前美国华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9(5): 61-66. |
[12] |
曾昭耀. 拉美国家的教育改革与社会和谐[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4(3): 95-102. |
[13] |
戚文静,朱现平. 美国赠地学院发展的典型性和影响力[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4(3): 107-112. |
[14] |
胡才珍,左昌飞. 论罗斯福的德国政策对德、美历史巨变的影响[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4(2): 4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