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Vol. 37 ›› Issue (1): 79-93.doi: 10.16387/j.cnki.42-1867/c.2020.01.008
袁铭健
摘要: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并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国家通过选派“第一书记”的做法,意图构建国家与社会的接点,将国家权力和公共资源传递到基层社会。但从现有实践来看,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运转逐渐出现了资源依赖性、治理短期性和基层权力结构冲突等制度实施困境。本文基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理论,以鄂西L村的案例进行研究,探寻“第一书记”扶贫制度在基层的落地与运转成效。结果发现:在国家资源与权力的不断弱化下,“第一书记”代表的国家力量在与社会韧性的互动中经历了主导型合作、竞争型受限、排斥型失控等阶段,在基层受到了来自乡镇一级政权、村民自治力量和群众认同感等多重排斥因素,在有限的任期内“第一书记”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为了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国家需要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主义,在顶层设计上逐级完善驻村帮扶的方式,并以培育村民自治的内生性作为治理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