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36 ›› Issue (6): 110-117.doi: 10.16387/j.cnki.42-1867/c.2019.06.010

• 教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取材本土:晚清中国外语教师培养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以京师同文馆为例

夏 军,肖家燕   

  1.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 发布日期:2019-12-06
  • 作者简介:夏军,男,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肖家燕,女,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
  • 基金资助: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被动形势下的主动:晚清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外语人才培养研究”(19Q063);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晚清官办学校外语教育研究及当代价值”(2018GB017);湖北工业大学 2017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项目“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 — —基于社会转型的人才需求视角”(BS?QD2017061)

  • Published:2019-12-06

摘要: 晚清外语教师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场域中的重要群体,承载着引进西学与培养新式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此类人才的严重匮乏迫使清政府一方面大力引进外籍教习,培养急需的新式人才;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中国本土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之路。京师同文馆作为近代中国办学最早、历史最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新式外语学堂,其艰难发展历程折射了晚清中国本土外语教师培养从蹒跚起步到制度化、专业化的演进历程,其成败得失最终使得清政府认识到“借材外域”的洋教习只能作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辅助力量、 “权宜之计”, “取材本土”才是中国新式教育发展的基石及“经久之道”。

关键词: 本土外语教师;京师同文馆;新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