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佐良.王佐良文集·拜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150-152.[2]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376.[3] 周昕. 评《哀希腊》的音韵美[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4]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M]//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一卷(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1960:49.[5] 廖七一. 梁启超与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J].外语研究,2006(3):48.[6] 余杰.狂飙中的拜伦之歌——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探讨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J].鲁迅研究,1999:15-28.[7] Simon,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M]. London:Routledge,1996:13.[8]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 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 倪正芳,唐湘从.《哀希腊》在中国的百年接受[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2):50.[10]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155-156.[11]陈引驰.梁启超学术论著集:文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68.[12] 谭行,等.马君武诗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13]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503.[14]侠民.菲猎滨外史[J].新新小说,1904,1(1).[15]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16]胡适.胡适日记全编[M].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32.[17]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