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编委会
书刊订购
栏目建设
English
期刊社主页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审稿系统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全年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下载排行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上一期
目 录
《江汉学术》2025年第2期目录
《江汉学术》编辑部
2025, 44(2): 2-4.
摘要
(
58
)
PDF
(1141KB) (
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化专题_文化与数字经济视域下的虚拟数字人
虚拟偶像崇拜的形成机理、文化症候与引导策略
邓 祯
2025, 44(2): 5-12.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5.02.001
摘要
(
115
)
PDF
(1238KB) (
8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偶像崇拜并非仅与真人偶像相关,当下个体的崇拜对象已延伸至虚拟偶像并形成虚拟偶像崇拜现象。虚拟偶像崇拜作为电子媒介时代粉丝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后现代社会个体被电子媒介制造的人类“拟像”所吸引,在“拟像逐魅”中所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无法脱离商业资本的运作逻 辑。虚拟偶像崇拜催生了技术宰制的“符号拜物教”“消费见真情”下的“消费异化”、圈层互动下的“理性判断缺失”等问题。因此,亟须重视对虚拟偶像崇拜者圈层的规约,将自治与规制的联动作为其“矫正器”;关切虚拟偶像崇拜者的内在需要,将文明健康的青少年文化作为虚拟偶像崇拜的“压舱石”;丰富优质虚拟偶像的媒介生产,将丰盈的文化产品作为饭圈文化的“净化剂”。
虚拟主播“人设”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正负向影响
林 鑫,张 瑞,赵 丹
2025, 44(2): 13-23.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5.02.002
摘要
(
135
)
PDF
(1369KB) (
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多样性需求的不断增加,直播电商与元宇宙结合产生的直播带货新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情绪ABC理论和SOR理论,可将虚拟主播直播带货特征概括为主播形象、用户信任、专业性、娱乐性、同质性、鲁棒性、场景多元性。选取产品卷入度和网络社群交互度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进而研究电商直播中虚拟主播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播形象、用户信任、专业性、娱乐性、同质性、鲁棒性和场景多元性对消费者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并进一步影响购买意愿;产品卷入度和网络社群交互度在态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过程中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教育部名栏_现当代诗学研究
路径与困境:论翟永明19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
李 娜
2025, 44(2): 24-35.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5.02.003
摘要
(
137
)
PDF
(1380KB) (
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当代诗歌写作现场的一个缩影与写作观念蜕变、更迭的化身,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翟永明的诗歌创作在持续中不断革新,展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独特面貌,成为观察当代诗歌发展走向的重要个案。20世纪90年代后期,诗人提出“面对词语本身”的写作概念,这一策略为当时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艺术活力。然而,随着时代背景与个人境遇的急速变化,这种策略在21世纪的写作中逐渐显露出弊端——逐渐流于词语的拼接、语义的重复,使文本内外的诗意张力趋于削弱,创作亦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困境,缩影为当代诗歌更新与转型的症候一种。
1990年代以来朱朱诗歌的慢速现代性特征——兼论其与“九十年代诗歌”的关系
易文杰
2025, 44(2): 36-46.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5.02.004
摘要
(
74
)
PDF
(1341KB) (
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0年代以来朱朱诗歌的慢速现代性特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从美学上说,朱朱以精致的细节描写,以动写静,营造舒缓的节奏,呈现缓慢的时间;从思想特征上说,他的作品呈现具有现代意识的慢速现代性,反抗加速社会的现代性逻辑,坚守对超越性的追求。他的“慢速”书写不同于 乡村乌托邦式的“慢”,不同于布尔乔亚式的“慢”,而是一种具有当代性的慢。历史地看,朱朱诗歌的慢速现代性也呼应了“九十年代诗歌”的“减速”诗学。但在1990年代,朱朱仍然坚持着写作“纯诗”的理想,与当时“叙事性”潮流保持距离。21世纪之后,朱朱才转向“叙事性”的书写。朱朱的“叙事”不仅对消费主义的症候有所体察,对日常生活有所反思,也注重呈现日常生活的超越性。总而言之,朱朱的诗歌虽然根植于1990年代,但也与1990年代的写作潮流保持审慎的距离,丰富了我们对“九十年代诗歌”的理解。
法律专栏_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视域与新话语
利益衡平视角下法律保护的启动分析——以环境法保护的应然性解析为中心
周 旭
2025, 44(2): 47-58.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5.02.005
摘要
(
61
)
PDF
(1309KB) (
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损益衡量的视角下,法律保护需在标准、收益、损失与比较四个维度细化衡量要点,形成可供评价的参照规律。以环境法的启动时机判断为视角,可总结出法律保护应然性解析的若干原则。从原理意义上分析,环境法保护既符合公权保护的逻辑顺位,也具有非法律保护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属于法律保护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形成合理性的前提。从实证意义上分析,环境法保护手段的启动需考虑到将要产生环境善与环境恶的种类及容量,在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领域明确各自的损害修复条件与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形成相应治理手段产生负效应的总量结果,在计算的基础上得出损益比较结论。以论证得到的损益分析方法度量,以碳排放交易、生态补偿等为代表的治理机制有必要符合正当的成本定律,克服实践中对法律治理应然性的理解误区。已有的环境法比较规律也可在环境善与环境恶两个方面对法律治理起到相应的普及与共通效果。
自愿性环境协议的法治化进路
孙俊杰,王艳分
2025, 44(2): 59-68.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5.02.006
摘要
(
52
)
PDF
(1251KB) (
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愿性环境协议在实践中面临着性质不确定的问题。根据自愿性环境协议在主体上的绝对不对等性、在客体上以节能减排行为为主以及协议目的上的直接公益性等特征,在理论定性上应被认定为纯粹的公法契约。基于自愿性环境协议的公法契约属性,应从三个价值维度开展制度设计,即秉持协商行政理念充分尊重当事人自愿,以保护环境公益为核心目的,运用比例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对行政优益权进行规制。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并未建立正式的行政协议制度,因此未来我国自愿性环境协议法治化的具体路径是在有关行政协议的立法文件中限定自愿性环境协议的主体范围,确立充分参与的程序规则,设立绿色激励机制以及完善行政协议的纠纷救济方式,为自愿性环境协议设定法治化框架。
经济管理
数字政府建设与城市内涝灾害韧性公众认可度——兼论资源配置效率的交互作用
刘丁蓉,杨 凯,孙 仕
2025, 44(2): 69-81.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5.02.007
摘要
(
51
)
PDF
(1422KB) (
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内涝灾害韧性作为数字政府建设实践中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其公众认可度反映了公众对数字政府建设成效的主观感知,也体现了公众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公众实际感知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剖析数字政府建设与资源配置效率对城市内涝灾害韧性公众认可度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政府建设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均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城市内涝灾害韧性的认可度,资源配置中科技创新、数据共享、产业升级与人才充沛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提升均对城市内涝灾害韧性公众认可度产生正向影响,且总体呈现“产业升级>人才充沛>数据共享>科技创新”的递减差序格局。数字政府建设与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交互效应,数字政府建设成效越显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对城市内涝灾害韧性公众认可度的赋能作用就越大。因此,要强化数字政府建设与优化资源配置,侧重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的精准施策,发挥数字政府建设的杠杆作用,“多轮驱动”公众对城市内涝灾害防治的认可。
经济转型、教育扩张与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教育回报率——兼论公共教育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
方 超,鲁凤杰
2025, 44(2): 82-92.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5.02.008
摘要
(
74
)
PDF
(1707KB) (
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利用经济转型时期两次教育扩张政策构造工具变量,实证评估了义务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对城镇劳动力教育回报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用基准回归揭示了城镇劳动力市场中个体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相关性,人力资本积累对工资的影响呈倒U型的年龄—工资曲线。工具变量法的第一阶段估计发现义务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政策将全体、男性、女性接受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概率值提高了15.7%和19.8%、14.7%和16.2%、16.9%和23.6%,两次教育扩张政策更好地实现了女性的教育人力资本积累;第二阶段回归在纠正内生性的扰动后,估计出全体、男性、女性的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回报率分别为113.7% 和62%、150.9% 和22.5%、70.6% 和92.9%,基准估计对教育扩张政策个体增收效应给出了向下估计。进一步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无条件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发现,两次教育扩张政策的异质性增收特征表现为V型曲线,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机会供给有利于收窄低—高收入群体的组内工资差异。
社会学
“时间银行”的实然困境、应然样态与永续策略——基于台湾地区实践之启示
王铀镱
2025, 44(2): 93-102.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5.02.009
摘要
(
57
)
PDF
(1284KB) (
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公共福利供给面临的照护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我国台湾地区引入了“时间银行”互助照护机制,展示了时间银行在华人社会本土化的丰富经验。但是,在传统的福利供给模式下,时间银行只能被定位为志愿服务,导致公共部门和社会组织都未能发挥各自优势,限制了时间银行开发照护人力资源的潜力。借鉴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将社会组织提供的照护服务视为公共福利供给,将时间银行互助照护机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解决当前困境。具体而言,应由国家立法明确时间银行性质及运作规则,同时,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发展时间银行,结合公共部门的行政资源、公信力优势和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志愿服务经验、筹资优势,方可促进时间银行永续发展。
职业代际流动对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胡书芝,张艺馨
2025, 44(2): 103-115.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5.02.010
摘要
(
84
)
PDF
(1340KB) (
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流动对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具有重要影响,但关于如何影响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方面研究较少,且研究更多关注迁移流动与静态因素对于生育意愿的影响,忽视了社会流动。基于2017—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运用OLS回归模型、两步回归法和Bootstrap法,以职业代际流 动为切入点,考察社会流动对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母子职业代际流动对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的负向影响呈显著性,相较于未发生母子职业代际流动的流动人口,发生向上职业流动的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略低,发生向下职业流动的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略高;父子职业代际流动对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没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年龄段的分组回归发现,职业代际流动对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差异,表现为职业代际流动对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和35岁以上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第二,在职业代际流动对流动人口生育意愿影响中,主观幸福感发挥着正向的中介作用。因此,想要提高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不仅需要改善流动人口就业环境,帮助他们实现向上阶层流动,还需要政府采取各项支持性政策以提高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同时降低照顾子女的负担,实现生育与自身高质量发展同步进行。
基于二维框架的智慧养老政策文本分析——以湖北省为典型案例
宁雯雯,陈淑珍,庹明翔
2025, 44(2): 116-128. doi:
10.16388/j.cnki.cn42-1843/c.2025.02.011
摘要
(
82
)
PDF
(1554KB) (
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是推动老龄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社会政策和措施,对湖北省的智慧养老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为未来政策设计提供参考。研究选取54份湖北省智慧养老政策为研究对象,应用政策工具理论和ERG需求理论构建二维分析框架,并通过政策计量研究方法、内容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样本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湖北省智慧养老政策工具在使用层面,存在供给型主导、环境型适中、需求型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在老年人需求满足层面,同样存在占比政策失衡问题,政策侧重于满足老年人的生存需求,而相对忽视了对老年人关系需求与成长需求的政策支持;从两者交叉效应角度看,老年人生存需求层次政策工具使用外溢,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政策工具短缺。因此,未来政策应当优化政策工具结构,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强化政策工具与老年人需求层次的协同力度。
上一期